网上找工作,避开这些“坑”
王 鹏作(新华社发)
互联网招聘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网络招聘已成为人们求职和单位招聘的主渠道。网络招聘在为求职者提供快捷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求职者投递简历后屡遭陌生来电和短信骚扰甚至陷入非法传销、情色招聘陷阱等现象。针对此类问题,人社部近日出台《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下文简称《规定》),对网络招聘服务活动准入、服务规范、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据悉,该《规定》是中国网络招聘服务领域的首部部门规章,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简历倒卖成产业链
“你最近在找工作吗?”“最近有贷款需要吗?”“我们这里刚推出的楼盘要不要了解一下?”……即将大学毕业的小邓准备找工作,在网络招聘网站投递了简历,之后却频繁接到刷单、贷款、卖车、卖房等骚扰电话和短信。
简历倒卖现象已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据悉,简历按时效性被分为一手和二手简历,实时一手简历最高能卖到一条5元。从通过“中介”花钱购买招聘平台企业账号、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到借企业招聘账户的便利,通过“提取器”和“采集系统”不间断地从招聘网站及接收简历的邮箱批量下载简历,再到通过贴吧、聊天群等公然叫卖简历,将其提供给专门倒卖简历的“工作室”,用于招聘刷单等兼职人员,这条黑色产业链可谓环环相扣。
在售卖简历的产业链中,无论是售卖简历者、售卖企业账号者、提供简历提取技术者还是购买简历者,其行为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法学专家表示,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行踪轨迹等,中国相关法律直接或间接保护个人信息。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而作为求职者简历接收者的网络招聘平台,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业内人士指出,网络招聘平台应认识到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漏洞,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求职诈骗须当心
除了个人信息泄露,求职者通过网络求职被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打算从事电商行业的小林看到一条月薪1.2万元招采购经理的招聘广告,有些心动。他面试两次后才得知月薪仅6000元,通过各种考核再加上绩效奖金才有可能接近8000元。
更有甚者,假借招聘的名义骗取钱财。合肥学生小刘在招聘网上看到一份招聘模特的工作,面试官声称“工作自由”“每小时200元”,但需要交5980元制作一张“模卡”,方便小刘接单。小刘一时拿不出钱,对方就建议她从借款平台上贷款,并承诺她很快就可以赚回来,而当小刘贷款交了所谓的“模卡”制作费后,迎来的却是“钱职两空”。类似情况还有很多,不法分子往往以高薪、收益快等作为诱饵,成功骗取求职者信任后,再以各种名义收取服装费、技能培训费、保险费、押金、手续费等,得逞后逃之夭夭。
有的平台声称可以帮助求职者找工作:号称“一条龙”服务,需要缴纳一定费用;推出高价培训课程,吸引求职者购买;宣称可进行“付费内推”,承诺直推求职者去各知名企业实习……对此,有企业回应,并未委托一些平台进行“付费内推”,也绝不会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
更严重的是,求职者还可能陷入非法传销、情色招聘的陷阱中,对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日前数家网络招聘平台涉嫌情色招聘,随后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涉事企业已经封禁,相关岗位全部下线。
新规出台强监管
为有效打击网络招聘中存在的种种乱象,规范和保障网络招聘服务活动,人社部出台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指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提升网络招聘服务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针对目前网络招聘中存在的求职者信息泄露、被收取费用等问题,《规定》明确,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完备的网络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对用人单位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得泄露、篡改、毁损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和用人单位经营状况等信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得向劳动者收取押金,应当明示其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事项。
《规定》要求,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在其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营业执照、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等信息,或者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这有助于求职者快速辨别招聘网站的真伪。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指出,《规定》颁布后,关键是要做好贯彻实施工作:一是做好《规定》的宣传解释,在全社会扩大政策知晓度;二是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培训;三是加大网络招聘服务监管力度;四是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网络招聘服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