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培育学子的高尚精神家园——记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于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弹指十八年,历史一瞬间。学校植根淮阳丰厚文化沉淀的热土,得改革开放政策之红利,在高中教育大潮中扬帆飞舟,破浪前行,以教学、立德双秀的华丽身姿,卓然于高中名校之林,受到社会广泛赞誉,被誉为为社会培育优秀公民、为家长培育优秀儿女、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三优学校”。
建校以来,共毕业学生48000人,被各类本科院校录取38000余名,其中985、211及“双一流”大学录取4600余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70多人;学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河南省最具成长力学校、河南省绿色学校、河南省高中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清华大学优质生源基地、中国科技大学创新人才推荐学校、周口市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周口市信息教育先进单位;校长王业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第三届全国“十佳”校长、2009年度中国教育杰出人物、周口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名优校长,被周口市人民政府记个人三等功;多名教师跻身全国优秀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全国百名优秀班主任行列。
十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紧紧抓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主题,尤其在培育学生的高尚精神家园方面,倾心善策,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路子。
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操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弥漫于胸,固达其本,践规行止,必须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为此,学校采取了“三入法”:
一是入眼。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筛选出立德励品的名言、警句、诗词,镌刻书写在校内路边的石头、栅栏、橱窗上,以及教学楼、公寓楼、图书楼、餐厅的墙壁上,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之行,大道为公”“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每条路、每座楼,都精心标有名字,如青云路、挂角路、厚德楼、明志楼等,使每个学生在行走停足间,即可经典名句入眼,偶有所思,便受熏陶。学校名之为壁石文化。
二是入心。学校组织选印《朱子家训》《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篇中的名句名段发放到班级,让学生背诵。在学生能背能解的基础上,举行“心怀大爱立德励品”“孝行天下”朗读比赛、书画大赛、诗歌创作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入心入脑,净化心灵。同时还利用淮阳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景点对学生进行道德养成教育。组织学生到苏辙任淮阳教谕的读书台,孔子困陈蔡弦歌不止的弦歌台,《诗经·陈风》中的宛丘台等,听讲先贤的治学修德故事,在圣贤遗迹前聆听圣贤故事,由形入心,升华情操。
三是入手。任何行动,都始于理论;任何行动,又丰富和升华理论。学校不定期要求学生,星期日在家为父母端一碗饭、洗一次脚、捶一次背。看似十分简单的举动,便使尊老爱家的理念得以固化,增进了父母儿女之间的爱心,促进了心灵的沟通,提升了感恩的情操。
就是这种入眼入心入手的形式,转化为了内在的道德情操,最终化为正气、正义、正能量。2014年农历腊月三十日,淮阳郑集乡一服装店突发火灾,烈焰熊熊,店主和幼小的儿女被困在店内,面临生命危险。在此危急关头,只见一青年奋不顾身冲进火海,进入店中抢救,店主和幼儿得救了,青年却没能从火海中走出来。这个青年叫郑春光,是淮阳一高的优秀毕业生。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他的英雄事迹先后予以报道。郑春光的英雄壮举,无疑是淮阳一高培育高尚精神家园的结果。
用红色文化培育学生的报国基因
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培育只是其中一环。为学生植入红色革命基因,使其树立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则是更重要的一环。如何在学生心中植入红色革命基因?学校重点抓住了一个“灌”字。根据列宁的论述,“这种基因只能从外部灌进去”,因此,在培育学生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学校采用了如下措施:
一是报告灌输。分期分年级段开办中共党史讲座,学校领导讲、政治老师讲,请革命老干部讲、请专家学者讲;讲中国共产党创建及奋斗的苦难与辉煌,讲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伟大梦想,讲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使学生懂得,幸福是多么地来之不易,
二是书报灌输。学校先后编制选印了《毛泽东诗词注解》《李之龙在淮阳》《足迹,我当人大代表这五年》《沉醉与飞扬》《下水集》《沉思与呐喊》《朝阳下盛开的向日葵》等书籍,同时利用学校的校报《新生报》,刊登中国革命史和淮阳地方革命斗争史,供学生们阅读,在阅读中感受党的伟大,激发对党的忠诚之心。
三是形象灌输。早期共产党员,曾任中山舰舰长的李之龙,1922年曾在淮阳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宣传和创建工作,至今在淮阳当地仍保留有办公旧址。淮阳还是革命先烈彭雪枫领导的东进支队驻扎、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地方。为此,学校分批组织学生瞻仰李之龙工作旧址,请党史办的工作人员讲解李之龙的革命活动和地方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情况。每到清明节,学校领导便带领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革命烈士,教育学生继承先烈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坚定报效党和国家的信念。值得一提的是淮阳一高的升国旗活动,十八年来,无论晴阴风雨,每到星期一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这一天的早晨,宽阔的广场上,万余名师生列队在国旗前,庄严肃穆,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学生们说:站在国旗下,昂扬的是精神;唱着国歌,激励的是斗志。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成才,及早投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追梦洪流中。
淮阳一高正是靠这种灌输,逐步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学生的报国之志,转化到对党的无比热爱中。很多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已先后有100多名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用法律法规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
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之于个人,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道德的固化,是个人行为的最终底线。道德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的,学校不仅要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操,更应使学生明白法规的底线不可逾越,否则就会走上邪恶,坠入犯罪的深渊。为此,学校把法制教育作为培育学生高尚精神家园的重要一环,抓铁留痕,注重成效。学校聘请人大、法院有关领导和专家担任法制教育校长,使法制教育有了组织保证。为把法治教育落到实处,学校领导、政治课教师、心理教师和法制校长一起,根据学生们的生理、心理、生活、学习诸方面的因素,确定有效的法治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必学必讲,让学生明确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此外,主要讲解交通、治安、消防等方面的条例及规定,通过专题讲座、问卷考试、案例分享、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为此,学校打造了三支队伍,一是宣讲法律法规的教师队伍,二是学法自律的学生代表队伍,三是积极配合学校法制教育的家长代表队伍。做到学习有人讲,活动有人管,凡事有监督,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行止都纳入到法治轨道。正缘于此,那些践踏花草、毁坏公共财物、乱拿别人衣物、逃课上网、喝酒吸烟、乱交朋友、乱闯红灯等不良现象荡然无存。学生家长不无感慨地说,把孩子送到淮阳一高,我们放心。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已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动。许凯、方正、高永超、朱自宇四位学生到一商场购买学习用品,见一犯罪嫌疑人抢劫一位老太太的钱包,四人勇敢上前,追出1000多米,把犯罪嫌疑人扭送到附近公安派出所。他们用实际行动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社会的点赞,并获得淮阳见义勇为奖。
培育学生的高尚精神家园的举措,使淮阳一高始终处于生机勃勃的状态。教师率先垂范,忠于职守,钻研教材,积极上进,目前利用教研之余,读在职研究生的有150多人;学生们更是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锻炼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锐气”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投入到学习中。学校不但连续多年涌现出周口市高考文、理科状元,还先后获得了河南省“长青杯”心意六合拳国际大赛奖、少林拳竞赛三等奖、枪术二等奖、太极拳表演奖;央视欢乐颂栏目也出现了淮阳一高学生的身影;由淮阳一高师生参演的青春励志电影《我的青春你来过》,在淮阳一高全景拍摄并公映。
独上高楼处,一高正芬芳。淮阳一高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正确方向,在孜孜以求的不断探索中,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文/张万功 图/张 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