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小学开办“午餐课”,小懒虫变“小勤快”、女汉子变“小淑女”!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一顿饭里可有大学问。这不,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宁小学,小小的“午餐”已被赋予丰富的意义。不暴食、不厌食;食不语、细细嚼……在该学校,午餐不单单是简单的吃饭,而成为一门关于“礼仪+劳动”的系统课程。
午餐时间,孩子们有序就餐,不言不语,光盘行动。不仅如此,还有轮值“抬餐员”“打饭员”,服务精神满分!
“小懒虫”变“小勤快”、“女汉子”变“小淑女”……一顿小小的午餐,为何能让孩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细嚼慢咽静悄悄,“抬餐员”“打饭员”主动服务
“铃铃铃”,中午12点,随着一阵下课铃声,餐车已将美味的午餐送到校园。
一(1)班教室内,小萌娃们十分自觉,湿巾擦手消毒,铺好桌布、摆好餐具,坐得笔直,双手放在桌前,等待就餐。
“不暴食,不厌食,均衡饮食才是好;细细嚼,慢慢咽,食物才能都消化。”随后,老师播放了一首学校原创的《就餐童谣》。
“我看哪位小朋友表现好,就让她当今天的值日生。”童谣过后,老师微笑着环视一周,孩子们坐得更加笔直了。
“今天就让荳荳给大家服务吧!”被“点名”后,荳荳十分开心,戴上头套、口罩,系上围裙,和老师一起为小伙伴儿们打饭。虽然刚入学不久,但孩子们表现非常好,整个就餐过程十分安静,且各个“光盘”。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老师说不能浪费粮食。”一个小朋友说。
比起小弟弟小妹妹们,高年级的同学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每班都有几个小男生主动化身“抬餐员”,将午餐抬进教室。
四(3)班教室内,几个小女生早已穿好围裙,戴好口罩、头套,摆好凳子,准备帮同学们打餐。
孩子们主动放好就餐挡板,有序队列,逐个打餐,期间没有打闹聊天,也各个把饭菜吃得“精光”,还主动将餐具送到教室外的餐具筐里。
除了就餐礼仪,学校还将劳动课程与午餐结合起来。吃完饭后,各班的值日生又化身“清洁员”,扫地、摆桌子、倒垃圾,干得热火朝天。
“无论抬餐、打饭、打扫卫生,都排有值日表,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不用提醒,都能自主完成。”四(3)班班主任米静说。
此外,记者注意到,就餐完毕后,孩子们自觉学习、午休,整个过程十分有序。
“礼仪+劳动”教育,小小午餐内涵多
为何要将礼仪和劳动教育与午餐结合?学校具体是怎么做的?
“我们已经将校内午餐午休服务及课后服务课程化,名称就叫‘康康宁宁午餐时光’。”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宁小学副校长陈瑞华表示,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之邦,一餐饭中包含太多的教育意义,比如,卫生习惯、餐桌礼仪、珍爱粮食、尊重他人等等。
她说,午餐午休及课后服务是一项民生工程,学校希望在做好教育服务的同时,充分将孩子们的午餐时间利用起来,将生活课程化,在一点一滴、具体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记者注意到,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宁小学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方案,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组长由校长刘炜亲自担任。
课程方案中,关于餐前、餐中、餐后,都有详细的行为标准。
比如,取餐时,要双手端平餐盘并向值日老师或同学说一声“谢谢老师”或“谢谢”。
就餐中,坐姿端正、不能乱动;夹菜、舀饭仔细,不掉饭菜,不说话等。进餐时不要发出其他声音。吃到鱼头、鱼刺等物时,不要往外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先放到自己的餐盘旁边,吃完饭收拾到餐盘里。
此外,根据礼仪美、劳动乐、学习棒、午睡香、红歌亮主题,午餐和劳动后,还有自主学习、午休、午唱等环节,均纳入课程体系。学校还设置有评价项目及标准。每天,楼层负责领导还会巡查,并对每班进行评价。
整个方案详细、具体、可操作性极强,且形成闭环。去年,该校的《康康宁宁劳动乐之午餐时光》还被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评为郑州市优秀劳动教育课程成果一等奖;今年,《康康宁宁劳动乐》被郑州市教育局列为“劳动教育特色品质课程”。
"小懒虫”变“小勤快”、“女汉子”变“小淑女”
检验课程是否有效,最直观的就是孩子的变化。采访中,记者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康康宁宁午餐时光》课程。
“老师跟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殷越小朋友说,通过在校午餐,他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珍惜粮食,每次都能做到“光盘”。
“我以前吃饭不注意细节,勺子和碗经常碰撞发出声音,饭菜还会溅出来,现在爸爸妈妈说我‘淑女’多了,吃起饭来有模有样。”魏彤羽小朋友说。
作为当天的值日生,杨卓溪小朋友说,之前她从来不做家务,现在每次吃饭前,她都会主动帮爸爸妈妈准备碗筷、打饭。
“以前在家我也不干活儿,还经常挑食,觉得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苏子博小朋友说,现在,他不仅不再挑食,还经常帮家人做家务。而且,通过在校的午餐劳动,他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变得越来越自信。
“在校午餐其实也是给了我们一个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机会。”老师米静说,通过午餐课程,他们看到孩子的变化和成长。如今,孩子们不仅自理自立能力更强,还更加乐于助人,班级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更加浓厚了。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康康宁宁午餐时光》只是一个缩影,陈瑞华表示,未来,学校还将结合继续结合生活、学习场景,开发更多的有价值、接地气儿、有趣味的课程,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