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资讯

肩负责任 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21-03-23 09:36:40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编者按: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有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功,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少年先锋队建设、心系少年儿童的成长与未来,对留守儿童更是时时挂怀,刻刻惦念。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央精神,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淇县高村镇新乡屯中心小学周小璟老师,长期在基层任教,在教学实践中,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将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在新学期开学之际,我们对周小璟老师的文章予以刊发,希望能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

  淇县高村镇新乡屯中心小学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较多。我担任班主任的这个班,留守儿童占全班人数的 75%,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孩子占 47%。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是∶性格柔弱内向或冲动暴躁;自卑或逆反心理较重;纪律散漫,迷恋游戏;缺乏亲人监管,学习困难多;孤单无人沟通,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这些问题长期发展下去将会给其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困难。为了保障他们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当成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全力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重任。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结合自己工作中的经历,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深入调查,建立留守儿童详细档案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收集的信息越细越好,我认为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性格、特长爱好、身体状况、同伴关系、心理需求、学习成绩等;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情况,包括父母姓名、外出务工地址、联系方式、对孩子的关心程度等;三是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情况,包括与留守儿童的关系、住址、文化程度、联系方式等。

  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建档,一旦登记资料发生变化,要及时予以更新。

  细心观察,给予留守儿童爱的温暖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没有爱就不会有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了父母亲情的温暖,更渴望教师的关注和爱护。无论在生活、学习上,教师要像父母般了解他们的好恶、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情绪变化、同伴关系,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我的一位学生,其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近 70的奶奶照顾他,他每天上学都迟到,而且还不交作业。一开始我找他谈话他总是默不作声,转身却我行我素。后来我通过家访,了解到他因家庭情况不好而承受压力过大,导致其冷漠、偏执。

  此后,我主动找他进行交流,耐心辅导他学习,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让性格开朗的同学和他结成对子……慢慢地,他变了,不再迟到,开始交作业,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班主任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及时监管,呵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尤其不能忽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中,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会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些特点,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组织他们参与勤工俭学活动,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另外,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发现亮点、激励留守儿童不断成长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些孩子,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班主任要特别珍视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激励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

  老师的信任才能换来孩子的信任,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消除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有效地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特长,彰显自己的"亮点",激发他们自信的火花。班主任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可喜的变化,及时让家长知晓,使学生明白老师、家人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进而增强进取心和自信心,提高自律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家校合力,架设留守儿童亲情桥梁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和期盼是任何亲情都无法替代的,鼓励孩子使用电话、网络、书信等,架设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并把它转化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载体。班主任要做到定期和儿童父母联系,向他们直接反映儿童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让他们虽在千里之外,也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并能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之中;与他们协商每周和孩子至少通两次电话,向孩子直接了解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孩子努力向上;让孩子亲耳听到远方父母的教诲,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一直关爱着自己,父母就在自己"身边";让孩子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从而产生自信心。这些做法可以大大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

  为加强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我们学校开展了"感恩"活动,教育儿童在节日时给父母邮寄贺卡和制作的手工,或给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介绍学校中愉快的事情以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这样不仅能锻炼儿童的写作能力,沟通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而且在相互的交流中,促进了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

  开展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精神生活

  为解决留守儿童学习监督不力问题,我们把学生组织起来,相互结对开展互助学习。让一些品学兼优、认真负责的同学担任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小组长,每天检查学习和作业情况,班主任负责全面监督,定期进行检查。

  学习互助活动的开展,不仅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老师的关怀,而且和谐的学习氛围减轻了学习压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信心,体会到了与全班同学一起共同学习的幸福。

  举办主题班会,开展全面教育。为解决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我们根据班级和留守儿童情况,采取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全面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开办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

  搭建交流平台,消除心理困惑。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除了以开展班级活动、个别单独谈话等方式引导外,还设立了班级"心语树洞",让孩子们把平时不愿直接向别人诉说的话题投入信箱。自"心语树洞"设置以来,我共收到学生来信 127封,其中留守生来信就有 93 封。我采取书面形式回复或面谈学生的方式,解决了不少留守生的问题。这些孩子认为∶"树洞"为他们说心里话提供了机会,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问题,让他们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校园里成长。

  留守儿童不是"遗弃儿童",更不是"问题儿童"。师友之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力量,父母之爱是陪伴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的精神力量。无可取代的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留守的心灵不再孤单、无助。

  惟有满满的爱与沉甸甸的 责任——才能成功守护儿童的心灵!(文/周小璟)

来源:2021年3月19日《河南教育周刊》总第15期 第一版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