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希望学弟学妹延续下去 感受劳动的美好
每周四设为“废品回收日”,30年来回收废瓶废纸,累计收入40多万元,用于资助学校里的贫困学生。
去年3月,宁海县职教中心“回收废品”做公益的事经甬上APP(教育版)率先报道后,4月10日又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微信号推送,阅读量都超过10万,引起广泛关注。
那么,媒体的关注对他们来说有没有带来什么变化?新的一年有何展望?近日,记者再次回访这所学校。
一场大扫除 “诞生”出废品回收日
宁海县职教中心建校37年,学校的废品回收活动已进行了30年。
1992年,学校大扫除过后,垃圾堆积待清运时,大家发现其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回收。于是,学校发动全校师生,把垃圾进行分类,将有用的卖给废品回收站。一段时间下来,居然收入数千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
怎么用好这笔钱呢?学校有不少学生来自宁海山区,家庭条件并不宽裕,有些连生活费都没着落。老师们讨论后,一致决定将这些钱纳入“寒窗基金”,资助贫困学生。
此后,学校将每周四设为“废品回收日”。这一天,放眼望去,校园广场一角俨然成了废品收购站,矿泉水瓶、废纸甚至铁皮屑等可回收物陆续从各班运送过来,唱秤声、报数声、师生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坚持做30年
让教育人深受启发
据统计,30年来,该校师生总计回收了约500万个废瓶、30多万公斤废纸,累计收入40多万元,全部纳入学校“寒窗基金”,帮扶近千名贫困学生。
有些学生既是参与服务的环保部干事,也是受基金资助的学生。学生吴轩昊说,他每学期都能通过这个基金获得学校赠送的书籍和慰问品,还能凭借自身努力争取到该基金设置的专项奖学金。
把废品回收用于班费或做公益,这样的事情真的再普通不过,可以说各地学校都有发生。但一所学校能把这样的小事坚持做30年,是难能可贵的,这让广大教育人深受启发。
继续传承下去
感受劳动带来的美好
“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赞!”“重点是这个习惯坚持了30年”“小事坚持做也很伟大”“教育真的不止在书本,这是最美的教育,好有意义”……既环保又助学,这个“一举两得的好点子”被全国网友纷纷点赞。
其实,宁海县职教中心早在10年前就有媒体报道过,该校师生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又坚持做了10年。
该校环境教育与管理处的负责人周华利老师说:“我们一直抱着平常心在坚持做这件事情。媒体报道后,对学校的这项工作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还是跟原来一样一如既往地开展着废品回收,但大家的认可和赞扬对我们的学生来讲意义深远。我们的学生会、环境劳动部同学们、班级环保委员、全校同学更加坚定地认为这项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个很好的助推作用。”
丁雨霏是该校的高三学生,环保劳动部部长,她说:“被媒体报道后,给了我们很多鼓舞,让我们很振奋。原来小小的积累也能有大大的能量。以前夏天要面对酷暑,冬天冒着严寒,我也会有些懈怠,现在大家都为能参与其中感到自豪。现在,我即将毕业,我将这一棒传递下去,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更好地延续下去,戒骄戒躁,感受劳动的美好。”
劳动课程进步 教育的内涵也发生变化
据了解,该校在建校初始设有养猪基地、葡萄园基地、鱼塘等劳动基地,学生每周都有半天的劳动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劳动教育有这个废品回收活动,还有执勤班劳动、校园绿化劳动、美化教室活动等,我们还专门设立了环境教育与管理处,环境教育是我们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学校认为,职高学校要培养的就是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合格的劳动者,所以校领导非常重视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达到以劳育德、以劳育心的效果。”周华利如是说。
目前,宁海职教中心正在扩建,2022年新校区部分工程将竣工。周华利表示:“我们在新校区建成之后会划出一片区域,作为专门的废品回收劳动教育阵地,为该项活动提供场地上的保障。其次,我们会完善激励机制。把在该项活动中表现积极、踊跃参与,具有典型事迹的同学们评为‘废品回收劳动达人’,激励他们在该项活动中投入更大的热情。我们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劳动云社区APP的展示平台上,把他们的声音、身影保留下来,形成宝贵的资料,成为他们心里最闪耀的光,照亮他们继续前行的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