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网红?可以多一点
汤加火山爆发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去年发布的科普视频《海岛火山爆发竟然那么危险?》《海底火山爆发对我们有影响吗?》又迎来一波观看转发。汪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会就这个话题继续发布相关作品:“能讲的已经在过去的视频里讲了,我不会追热点,只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情。”
(1月22日《中国科学报》)
作为一个科学家,汪品先院士最近很火。在碧波荡漾的西沙海域,他凭借82岁搭乘“深海勇士号”开展科考的壮举,成为全世界最高龄的深潜者。在年轻人聚集的互联网平台,他又是吸粉无数的“科普大V”,哔哩哔哩(B站)140万粉,抖音56万粉,累计获赞超过500万个。近日,B站公布了2021年百大UP主名单,汪品先的名字赫然在列。科研人生的传奇经历、科普老顽童的形象,让86岁的汪品先成了人们口中的“网红院士”。
对于网红,汪院士认为,它应该是正面的,是有些人把它做砸了。对于现在不少科学家不想红,不敢红,在参加科普活动和接受媒体采访等方面也比较谨慎的现象,汪院士表示了尊重和理解,认为科学家对这种“流量”保持警惕是对的。但汪院士也认为,科学家不应该畏惧做网红。科学的声音、科学的思想是需要广泛传播的,这种传播不仅有利于科学家的研究,同样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如汪院士所言,上课,最大的教室也就几百人;写的文章,一般有几千个人看就不错了。但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动不动都是多少万人。这是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公众对科研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人们科学精神塑造的。
其次,社会也需要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比如这两年新冠疫情肆虐,钟南山院士、张文宏医生、吴尊友教授等,成为了有影响力的人士,他们精准发言,不仅为公众解疑释惑,指明疫情防控方向,还影响着防控政策,其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在今天的中国,科普正在变成新的消费需求,新兴的科普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做科普,还是很有价值的,有兴趣的科学家,应该和大家一起推进这项科普的事业。
当然,科学家做网红,是不同于一般网红。科学家需要对热点问题作出回应,阐明真相,但科学家不应围绕热点,就像苍蝇追逐腐肉一样,去创造流量,忘记了初心。科学家也可以从相关活动中获得收益,这是他们的劳动所得,无可非议,但科学家不应为了金钱、利益,去执着于科学以外的东西。即便维权,也应委托专业人士进行。
也要注意到的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同,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做网红,并非就要求科学家一定要做网红。有些科学家并不擅长站出来做科普,也不喜欢做科普,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