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信息

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的行与思

发布时间:2024-07-11 10:22:56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一书中写道:让教育回归常识,以常识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使“回到教育常识进行教育”,成为教育常识的一部分。“教育中最可怕的缺失,是对‘常识的敬畏’的缺失。”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让教育要回到原点,遵循常识。

  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是一所集幼儿、小学、初中于一体的教育集团,成立二十多年来,集团总校长吉孟国带领学校一直坚守回归教育常识,追寻教育之根,全面激发孩子的成长力量,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吉孟国认为,基础教育如果缺乏理想与智慧,等于没有教育;更危险的是教育违反常识,背离常识的教育是“反教育”。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反常的“教育”变得堂而皇之。基础教育不可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学校教育不宜提倡“竞争”,学校管理不宜过多强调“特色”“成功”等等,这是教育的基本常识。

  李政涛教授提到,“学生是种子,不是石头”。把学生看成一粒种子,就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了解种子发芽开花的“花期”,用心呵护,静待花开。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在浇灌培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将所有种子都“一视同仁”,期望它们能在同一时刻绽放。吉孟国深以为然,“教育最需要回归人才成长常识,这是教育常识的根源。教育就像农民种庄稼,按部就班,老老实实耕种,按时施肥,该浇水时浇水,付出汗水后,静等丰收。办好教育的根本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抓住根本,违背规律就不能抓住根本。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规律,如果只搞名堂,只做学校形象来博取眼球,不去抓好抓实本质工作,必然愧对孩子,也不可能有持久生命力。”吉孟国认为,种庄稼急不得,躁不得,快不得!基础教育不可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学校教育不宜提倡“竞争”,学校管理不宜过多强调“特色”“成功”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常识。

  吉孟国认为,教育就是在为终身发展积蓄力量,一个人有了生命自觉,才有精神内生力和生命成长力,因为有了力量,才能走得更好更远、更高更强。所以,学校确立教育理念必须追寻教育之根,立足于促进学生成长、终身发展,着力培育生命成长的力量,为生命蓄力,为成长赋能。遵循这个理念,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坚持生本文化、档案袋、劳动教育德育化等,唤醒学生潜能。吉孟国说:“潜能一旦被唤醒,就能发挥巨大的能量,取得事半功倍甚至难以想象的效果。这是生命成长的体现。”

  如何唤醒生命自觉?吉孟国认为,就是要“培育孩子生命成长的力量”,用好品德、好习惯、好兴趣,赋予孩子品德的力量、习惯的力量、兴趣的力量,让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从而唤醒生命自觉。同时,“生命自觉”又反作用于“生命力量”,有了生命自觉,就会有更强大的精神内生力和生命成长力,从而走得更好更远、更高更强。吉孟国强调,教育就是“唤醒潜能”。教育的本质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唤醒学生的自觉,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老师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那么一定是无效的教育。因此,寿光世纪教育集团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始终秉持“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以培育学生成长的力量”的核心办学理念,围绕品德、习惯、兴趣三个方面,不断唤醒学生潜能,为学生成长蓄力、为学生生命赋能。

  一是唤醒品德的力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百行以德为首,做人以德为本。品德是一个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成长的本源力量,决定着人生的价值和志向。教育就是让孩子与人友善、讲究诚信、学会感恩、厉行节俭,做一个心灵美的人,筑牢人生基石,以高尚品德引领走向成人。

  品德教育是寿光世纪教育集团的第一课程。寿光世纪教育集团从爱国、感恩、诚信、友善四个方面,着力开展品德教育。为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寿光世纪教育集团把“四史”学习教育作为主要内容,采取了形态多样的学习方式。从爱祖国到爱家庭,寿光世纪教育集团还把感恩教育与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养成教育相结合,研发出“孝心银行”德育微课程。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作为品德养根的重要内容。每周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都会讲发生在身边的诚信故事,一起做诚信交友、诚信考场游戏。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学校还开展了“最美笑脸大搜索”“红领巾友善联盟”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行动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做友善的人,传播友善的种子。

  吉孟国要求学校应该把德育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贯穿到教育教学当中。学校的“德育”要跳出了德育处的办公室,“德育”不仅仅局限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德育”更要渗透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等各个学科中。让“德育品质的力量”无处不在。吉孟国认为,只要做好了德育,永远不会影响教学成绩,反而能成为巨大的支撑力量,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二是培养习惯的力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吉孟国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是一个人无需要提醒的自觉,是成长的惯性力量,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和深度。教育就是让孩子明礼知行、遵规守纪、热爱阅读、认真书写,做一个行为正的人,打好人生底色,以良好习惯引领走向成才!

  习惯养成教育就是把孩子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养成的习惯,持之以恒的做好,就会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习惯养成。培养习惯就像雕刻一件艺术品,需要精雕细琢,不断地打磨和完善。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孩子才能真正将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反复抓,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式操作。在反复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方法和策略。吉还强调,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宽泛,关键是明确鉴定养成内容,不能贪多求全,不能大而空,做的越多反而不见效果。能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习惯,持之以恒的做好就非常不容易,把孩子最应该养成的习惯做好,就会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习惯养成,让家长感受到习惯养成的好处。

  三是激发兴趣的力量。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吉孟国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特性,是成长的内驱力量,决定着人生的品位和特长。教育就是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让孩子兴趣广泛、个性张扬,使其自主发展、学习特长、激发潜能、树立自信,做一个兴趣雅的人,成就人生精彩,以高雅兴趣引领走向成功!

  吉孟国要求教师用兴趣作为教学的原动力,而作为教师,如果要让学生对你的学科产生兴趣,教师本身必须热爱和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吉孟国提出,当下有些人理解为培养孩子兴趣就必须让孩子快乐,快乐就是放松、不管,甚至是放纵,少受累、少作业,这是非常错误的。吉认为,没有绝对意义上轻轻松松的学习,也绝对没有不劳而获。快乐学习的关键是教给孩子学习方法策略,提高学习兴趣,让孩子不觉得累,不把学习当成任务。一方面是通过老师好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孩子快乐学习,一方面是让孩子知道不付出就不能学习好,也不可能有收获,必须通过刻苦学习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再就是社团活动,社团是高品质学校所必须的,如果只定位教学成绩,搞不好社团,就落实不了全面发展的目标,也不能有素质教育。

  吉孟国总结道,以上三种力量对于孩子成长是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三种力量的培养侧重点不同,品德是立足根本,习惯是重在持久,兴趣是尊重个性,既要抓好统一性,也要尊重差异性。检验工作好不好,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是不是有鲜明的世纪学子风范和气质,这是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各项工作最终落脚点。

  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成长力量,吉孟国要求学校首先要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和成长力。吉孟国认为,校长要善学善谋,做教师成长的“推动者”。吉孟国要求全体教师以“求实而不守旧、创新而不追风、争优而不浮躁”的态度,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进取之心,以高境界、大责任、强干劲,办真教育,真做教育。

  吉孟国认为,教育就是要做自我价值的实现者,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被尊重、被认可。著名作家路遥曾说:“一个人为了赢得尊重,为了获得认可,归根结底就是在不断证明自身的价值。”因此,吉孟国要求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基本宗旨就是“让尊重看得见,让价值有体现”。他在寿光世纪教育集团构建了“在尊重认可中建构教育工作的意义感,在价值体现中获取教育中的幸福感”的教师文化。作为校长,吉孟国一直要求自己以发现的眼光,看见价值。他要求每一位干部都要做管理的有心人,以发现的眼光看到每一位老师的辛苦付出,看到每一位老师的认真态度,看到每一位老师的专业特长,看到每一位老师的责任担当,视而不见,何谈尊重,没有尊重,何谈价值提升?

  吉孟国特别指出,当下强调育人方式变革,而育人方式变革的终点就是回归教育常识、常态与常情。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不仅要立足当下,而且要着眼长远,既要对孩子眼下的学习成长负责,更要为孩子未来幸福人生奠基。吉孟国对寿光世纪教育人提出新的要求:“‘双减’之下,趟出一条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我们将以初心守望教育之理想,紧跟时代方向,深刻理解政策指向,减少焦虑、摆脱功利,静下心来‘真做教育、做真教育’;我们将以理念引领教育之现实,坚持落实‘培育孩子生命成长的力量’的核心理念,为生命铸魂,为生命强基,为生命增彩,真正树立起‘成就每一个孩子’的世纪教育旗帜。”

  吉孟国在世纪教育集团提出的“世纪教师精神”在全体教师队伍身上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这种“精神”和“价值”在寿光世纪学校的教师身上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是一副呆板的标语,而是一种坚实的责任、一种闪亮的精神、一种鲜活的情怀,成为了老师们的一种工作状态,一种精神高度,内化为世纪教育人鲜明的精神特质,落脚于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慷锵有力、掷地有声;也是一种真诚的付出、一种灵动的智慧、一种默默的坚守,渗透于教育中的一点一滴,孜孜不倦、春风化雨。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