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无声处 花开少年时
法润无声处 花开少年时
郸城县法治星火照亮二十九万青衿之路纪实
卢 鹏 张逸远 文/图
豫东平原的晨雾中,郸城县各中小学门前泛着金属光泽的“法治副校长信箱”与二十九万青少年的郎朗读书声、特巡警训练场的口号交织成韵。这座河南教育大县,正悄然铺展更深的成长图景——当法治根系深扎在青少年教育的热土里,绽放出了法治信仰恒久的人性之花。
春犁破土:法治叩响教育大县
郸城县是人口大县,教育大县,在校学生达29万余名,自2012年以来,先后培育444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在大环境下的应试教育,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互相对比,导致学生学业压力过重,对于法律知识方面普遍存在欠缺现象,如果受到不良挑拨和唆使,很容易就会实施欺凌行为造成不良后果,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融入,法治副校长制度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举措,选派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赴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德育教育、安全教育,逐步建立学生法治信仰,推动全县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可以有效减少违法犯罪案事件发生。
周口市公安局副局长、郸城县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长王之栋做法治报告
在法治副校长培训会上沉痛陈述的数字,刺痛着在场215名法治教育者的心:全县29万在校生中,63%坦言“不知正当防卫界限”,78%承认“遭遇过网络暴力却不懂维权”。正是这些数据,催生了2023年那场静默却深刻的教育变革——法治副校长制度如春藤般攀上每所校园的围墙。
周口市公安局副局长、郸城县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长王之栋在学校调研
从县法治政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聘任与管理办法》的红头文件,到“法治校园APP”上跳动的2800课时数据流。这场变革既有制度设计的精密齿轮:专项财政预算保障、量化考核体系、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动的“人才池”;更充满人性的温度:信箱里收到的心事纸条被法治副校长连夜驱车处理,警官为矫治少年编导的情景剧登上县春晚舞台。
当2023、2024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31名法治副校长与人民教师同台受奖时,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诉说着某种价值重构,人们开始读懂:真正托举生命的不仅是试卷上的分数,更是对规则永恒的敬畏。
细雨润苗: 青少年法治方程式
法治不是悬于穹顶的戒尺,而是种在少年掌心的蒲公英。该县坚持定期培训。制定法治副校长培训方案和规划,组织法治副校长和校长同堂开展业务培训、心理学培训以及课程宣讲培训。2023年5月18日,县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长王之栋率先为全体法治副校长开展“如何当好一名法治副校长”专题业务培训会,让法治副校长真切感受到常学常新,提升思想认识,夯实工作责任。
法治报告会场
截至目前,该县已开展“防范校园欺凌”“防范溺水”“预防电信诈骗”等26个法治教育主题,共计2800余课时。县“公检法”三长以法治副校长身份深入“郸城一高”“郸城二高”“郸城三高”开展法治教育和普法活动,为全县法治副校长迅速进入工作角色起到了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被河南日报客户端报道宣传经验。
周口市公安局副局长、郸城县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长王之栋和学生们互动
全时段护航守护。在寒暑假期间分别制作“防范溺水、防范电信诈骗、预防文身、平安度冬”等安全倡议书,协调县融媒体中心同步制作音频播放使用,每周推送“游戏皮肤”“刷单购物”反诈短视频到家长微信群中,不仅为同学们在假期送上了殷殷嘱托,也为同学们度过一个快乐安全假期送上了一份“金钟罩”。
王之栋局长给学生赠送卡通警察礼物
畅通互动渠道。2024年3月,县法治副校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全县各中小学校配备了法治副校长信箱,畅通了学生表达诉求渠道,定期对信箱开箱查验,对收到的问题及时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处理,打通了学生与法治副校长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法治副校长在给学生上法治课
创新教育形式。县检察院组织开展“检爱同行,共护花开”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县公安局邀请师生代表依次参观执法办案中心、特巡警装备展示及“一室八中心”组成合成作战中心,县法院举办“开学第一课”系列开放日活动,100余名师生走进法院,“零距离沉浸式”感受司法的神圣和庄严,切实增强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
法治副校长在给学生上法治课
精准安全防范。全县中学校实现法治副校长信息公示全覆盖。在校门前张贴法治副校长个人信息,一方面,督促法治副校长更好履职尽责,另一方面,震慑社会不法分子在学校附近活动,起到校园周边环境净化帮助作用。同时,法治副校长联合学校及时会同交通、公路、城管、公安等部门,按照“一校一策”“一园一策”研究针对性治理方案,充分利用人防、物防、技防手段,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热情高涨的法治报告会现场
数字见证着润物无声的力量:自深化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实施以来,全县在校生连续两年溺亡和性侵案事件“零发生”,涉校警情同比下降48.7%。家长微信群的曾经刷屏的广告,逐渐被“反诈短视频”和“亲子法治读书会”取代。
紫藤花开:十六中引渡的灯塔
最幽深的夜里,法治是引渡迷舟的灯塔。城北十里的涡河拐弯处,郸城县第十六中学的紫藤花廊在暮春时节泛起淡紫色的雾霭。这座周口市首家罪错未成年人矫治学校,像诺亚方舟般收留着112名“折翼天使”。
“他们不是坏孩子,只是暂时找不到光的候鸟。”校长书写着毕业生赠送的法治寄语。在这里,法治教育是带着药香的创可贴:心理教师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编成心理剧剧本,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自我救赎;法治课上,老师故意设置人际纠纷,引导学生用法律解决问题;就连食堂打饭窗口都贴着“每日法治谚语”,某天因“正当防卫”条款的讨论。
警徽熠熠护校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郸城县学习借鉴外地模式,多次研究符合郸城实际的专门学校建设工作,历经414天筹备,报请县委县政府批准,在周口市率先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全市第一所罪错未成年人矫治教育专门学校——郸城县第十六中学。将未满16周岁罪错未成年人,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合格入学。自开始招生以来,共有112名学生先后入校,截至目前,已毕业62名学生,矫治率达98%。
法润无声:廿九万青衿沐春晖
当法治副校长的手牵起百姓家的灯火,整座城便成了守护青少年的星系。由法治副校长牵头,公安、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强化对校园周边、校外学生寄宿点等重点部位的清理清查,严厉打击学生寄宿点、网吧、KTV、烟酒销售点等场所存在的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种隐患和违法犯罪行为。
通过县公安机关依托大数据警务平台信息资源优势,与法治副校长领导小组办公室、教体、学校、家庭建立全流程信息互通、信息共享机制,对有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重点监管和跟踪,为预防犯罪、采取其他措施、进行个案评估提供准确依据。
县法治副校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县政府网站上开通法治副校长专栏,公布法治副校长工作进展情况,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法制报、周口日报、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等客户端平台,均对法治副校长工作开展相关情况进行报道,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024年6月,全市青少年服务和管理现场会在郸城召开,郸城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各省辖市县市区先后28批次到郸城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法治教育辐射力度,传播郸城法治副校长声音,为郸城县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了磅礴力量。
郸城三高学生写给法治副校长王之栋的信和王之栋给学生回复的信
法如春风,涤荡蒙尘;德若细雨,浸润心田。在豫东平原的沃土上,郸城县以法治为笔,以教育为墨,215颗星辰守护二十九万青衿的轨迹,勾勒出一幅青少年"德法共育"的成长长卷。这里,"法治副校长"不再是冰冷的职务称谓,而是化身为校园里的"护苗人",从《防范校园欺凌》的课堂到"检爱同行"的检察开放日,从信箱中流淌的稚嫩心声到特巡警装备展示时少年眼中的星光,法治教育褪去刻板说教的外衣,以"沉浸式体验"悄然叩击心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正书写着"法润无声处,花开少年时"的动人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