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地方

行走中的课堂 濮阳市综合实践探索教育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4-20 16:22:24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本网讯 当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碰撞,当生存技能与家国情怀交融,一场以“寻根溯源,发掘龙乡文明”为主题的三天两夜综合实践活动,在濮阳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心如火如荼展开。这场以“行走的课堂”为载体的创新教育模式,正通过文化传承、劳动教育与生命成长的深度融合,书写着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鲜活答卷。

  开营即启程:仪式感点燃成长自觉

  “立正!授旗!”随着开营仪式的号角响起,学生们在导师带领下庄严宣誓,开启了三天两夜的成长之旅。从独立整理宿舍床铺的“生活第一课”,到破冰游戏中打破隔阂的欢声笑语,孩子们迅速融入集体。

  “孩子回家后主动整理房间,还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惊喜!”一位家长在活动反馈中写道。某小学校长表示:“短短三天,学生从‘依赖者’蜕变为‘自立者’,这种成长速度远超课堂教育效果。”

  探龙乡文明:脚下泥土与千年文脉共生长

  在“寻根溯源”主题引领下,实践课程深度融入了濮阳“中华龙乡”的文化基因。田园农耕区里,学生们脚踩黄土,亲手播种作物,感悟“耕读传家”的文明底色;走进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文的神秘符号在导师的讲解中“活”了起来,孩子们用拓印、临摹触摸汉字演变的历史脉搏。

  “射礼,是古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射箭场上,学生们搭箭、开弓、瞄准,在传统礼仪中感受“君子之争”的文化内涵。校长们纷纷评价:“将地域文化融入实践教育,不仅传承了文明根脉,更让青少年建立起对家乡的深度认同。”

  多元实践场:从生存技能到精神赋能

  实践中心的课程设计既有“烟火气”又有“科技感”。在生存技能实践区,红十字会急救课程让学生们掌握了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实用技能。“孩子上周用学到的急救知识帮奶奶处理了烫伤,全家人都觉得这课太值了!”家长李女士感慨道。安全教育课上,通过真实场景认知交通标识模拟,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餐厅内,包饺子活动热火朝天,揉面、擀皮、捏褶,劳动成果化作舌尖上的幸福。

  夜幕降临,篝火晚会的火光映照着孩子们的笑脸,感恩教育环节让师生们湿润了眼眶。“以前觉得父母照顾我是理所当然,现在才知道每一份爱背后都是付出。”一名学生哽咽道。班主任王老师反馈:“活动后班级氛围更融洽,学生间的互助意识明显增强。”

  全域育人观:三天两夜背后的教育深意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综合实践活动,而是‘五育融合’的系统工程。”市实践中心负责人表示,从旱地冰壶中的团队博弈,到达·芬奇密码的思维风暴;从东北庄动物园的生态观察,到篝火晚会的艺术表达,课程始终贯穿合作、创新、审美等素养培养。该模式严格对标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通过“沉浸式学习社区”构建,解决了传统实践活动“碎片化”“表面化”问题。

  据统计,自“寻根溯源”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已有市城区8000余名学生参与,家长、学校与社会各界对活动的创新设计与育人成效给予高度评价,满意度达98%,多所学校也将其列为“校本实践必修课”。

  在实践沃土中孕育新时代“龙的传人”

  濮阳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心以“小切口”推动“大教育”,不仅为“双减”后的素质教育开辟新路径,更用行动证明:当教育扎根大地、融入血脉,才能真正培育出有根、有魂、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三天两夜,学生们带着龙乡文明的印记、独立生活的底气、温暖世界的感恩之心满载而归,这种“行走的课堂”打破了家校边界,让教育真正回归生活本质。(濮阳市教体局)

(责编: 卢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