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焦裕禄精神的新时代传承
河南大学学子兰考实践:解码焦裕禄精神的新时代传承
12月10日,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泡桐年轮计划"团队走进兰考县,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调研。这支由00后大学生组成的团队深入焦裕禄精神发源地,通过田野调查、产业探访等形式,记录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力量。
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焦桐广场,82岁的村民魏德安向学子们讲述泡桐树背后的故事:"这棵焦书记亲手栽下的'焦桐',如今衍生出年产值数十亿元的乐器产业链。"实践团成员胡锦昂用微距镜头记录树皮纹路时感慨:"每一道裂痕都镌刻着治沙人的奋斗史。"
团队走访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园时发现,当地107家乐器工坊中,78%由返乡青年创办。在非遗传承单位"墨武琴坊",90后传承人徐亚冲现场演示直播带货,一句句“家人们”让直播间热情高涨。"我们研发的AI调音App,让古琴学习门槛降低60%。"李师傅介绍道。团队成员马琨然立即记录下"非遗+科技"的创新模式。
实践期间,学子们完成多项创新实践:走访多家家企业了解"焦桐故事"并对系列文创包装提出建议,协助搭建3个电商直播间,录制领航系列视频。在黄河故道边的星空座谈会上,张庄村村民刘阿姨分享:"近几年村里吸引了46名大学生返乡,90后新农人开发的泡桐花蜜产品年销售额达300万元。"(用数据支撑新闻事实)
带队教师透露,该校已连续7年组织兰考专项实践,累计形成调研报告43万字,助力农产品包装升级、非遗工艺数字化等12个项目落地。”正如学生韩爽在实践日记所写:"当青春脉搏与红色基因同频共振,乡村振兴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本文配图由河南大学实践团队拍摄,图为学生观摩古琴制作工艺、采访非遗传承人场景)
文字、图片:韩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