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里的义马“四高”理念
本刊讯(李春江 赵永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义马市坚持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作为教体系统“一号工程”,锚定目标,吹响冲刺集结号。2024年年底,该市成功通过省教育厅督导评估验收,为2025年参加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义务教育迭代升级,让义马学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更加公平与更高质量的教育。
高位统筹 推动蓝图变现实
义马向来有一马当先、敢为争先的良好传统,2024年,义马市委、市政府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等;义马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必须做到坚定不移改善保障民生,持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奋力推动人民更加幸福、生活更加美好。”《义马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巩固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对全市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进行提档升级,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义马市委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纳入该市目标考核体系,作为重点督办事项,该市主要领导每年调研必到学校,每年该市十大民生实事均安排1至2项教育项目,建立“教育事项五优先”(事项优先研究、项目优先安排、编制优先考虑、待遇优先保障、投入优先拨付)机制,为实现高位均衡、全域优质把舵定向,提供了坚强保障。
市二中学生在阅览室阅读图书。张红梅 摄
近年来,义马市先后建立党政领导班子联系学校、县级领导干部等五级配餐等制度,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教育工作专题汇报,专题研究部署教育工作,并对教育工作作出批示。该市市委书记袁锐锋表示,要下定决心抓好教育这一重大民生工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见起色誓不收兵。义马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义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县”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义马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提质提标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解决实际困难,构建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四梁八柱。
义马市外小“缤纷社团”展示活动。倪丹 摄
多年来,在义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指导下,通过义马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义马教育事业取得了亮眼成绩,先后获得第三届“校品中国”一校一品教育品牌奖、河南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高标推进 全域均衡再提升
“公办学校教师教得好,比起原来孩子上的民办学校,一年还能省一万多块钱学费呢,太开心了!”家住义马市区银杏路石河小区的张女士对孩子能到银杏小学上学一事,高兴得合不拢嘴。2022年7月,义马市政府出资购买原民办学校——英山学校小学部,将其转为公办小学——银杏小学,彻底解决了附近居民孩子的上学难题。
东区小学的学生在学习种菜。平喆 摄
近年来,随着义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市区中心地带集聚渐成趋势。截至2024年年底,该市八成人口集中在城区居住,九成学生在城区学校就读。面对生源布局新变化,为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该市实行以“公民同招、阳光招生”等教育总体均衡发展战略,克服学位不足、师资不强、硬件不优等问题,及时从总体均衡转向“集聚城区、城乡一体”高位均衡发展战略,不断织密教育资源保障网,构建起全域优质资源新格局。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该市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市情实际,聚焦建设“十分钟就学圈”,按照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统一并适度超前原则,科学调整基础教育布局规划。近年来,已累计投入2.67亿元实施城镇学校“扩容”工程,改扩建中小学6所,新增校舍面积7.5万余平方米,新增学位2280个;筹措资金360万元,将跃进小学改建成义马市特殊教育学校,撤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初中1所(义马市第三初级中学)、教学点两个(义马市石门教学点、义马市廿铺教学点),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调整为17所。目前,该市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达到国家和省规定要求,保证每一名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义马市实验小学读书日经典诵读活动表演现场。张春光 摄
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义马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科教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育装备配置标准化建设工程,全方位改善办学条件。实施“薄改”工程,依据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统筹规划,统一实施,完成全面改薄项目学校5所、能力提升与薄弱环节改善规划项目学校17所,该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集中供暖(教学点空调)全覆盖,建成学生综合服务中心1个、智慧阅览中心1个,为学校教室安装空调315台、护眼灯1980盏。
实施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新建录播教室9个,借助北京、山东、成都等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依托实地考察、跟班学习、同步课堂、线上教研、名师课堂等形式,推进跨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目前,该市中小学均实现“光纤到班、千兆进校、百兆到端”网络全覆盖。
高效落实 改革赋能激活力
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全域推行县管校聘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该市所有公办中小学校全部完成改革任务,统筹市区和薄弱学校教师资源,促进城乡、校际师资力量均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校长由“任用制”向“选聘制”转变,推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制度,激发校长工作主动性,提升其办学治校水平。
实施办学模式改革。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按照“一校一策”原则,开展“强校+弱校”“名校+新校”“城校+村校”等办学模式探索活动,打通城乡教育壁垒,强化不同学校资源共享,提升弱校办学质量,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三全育人”,上好学校思政课,2024年,共有13名县级领导干部到联系学校讲思政课,该市教体局班子成员和各学校党委书记全部上思政课。
在2024年义马市中小学足球运动会中,东区小学与该市一小的队员激烈角逐。陈洁 摄
探索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打造校长课堂、青年教育干部成长训练营、优秀教师巡讲和名师外出培训汇报会等4个专业成长平台,开展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三名”培养工程,转变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畅通培训培养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助力教师快速成长。
实施“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改革。以提升教育质量为“魂”,以提升教学能力为“心”,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基”,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和应用导向,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打造符合本土实际的教研工作模式,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组织中小学教师294人次参加三门峡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大练兵、大研讨、大展示、大应用”活动,推荐14个义务教育作业案例参加省级评选。
新整修的狂口学校。张春光 摄
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学习和宣传,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学生成绩采取等级制,取消小学一、二年级笔试,减少考试次数,构建符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和新闻媒体的作用,把改革向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讲深讲透,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巩固“双减”成果,抓好“五项”管理,“一校一案”开展课后服务,加强学生配餐和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公办、民办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根基、积蓄后劲。目前,该市共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8所、全国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3所、省级武术特色学校2所、省级标准化管理特色校2所、省级科技活动特色校(航模)1所。
高频共振 保基兜底促公平
实施阳光招生政策。实行划片免试招生、公办民办同步招生、均衡分班,严格学籍管理,健全“控辍保学”部门协调、联控联保等机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及随迁子女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比例、就近入学比例、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比例3个“100%”,在校生“零辍学”,初中3年巩固率达99.5%。2024年,该市高中招生计划504人,其中263人以分配生指标形式分到各初中,占招生计划的52.2%,并向社会进行公示。
精准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构建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工作程序,做到“应助尽助”,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实施“一生一档”贫困学生台账化精准“控辍保学”,全年共为1053名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416.2万元,发放各类资助资金1916.49万元,该市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无一人辍学。
义马市实验小学读书日经典诵读活动表演现场。张春光 摄
建立留守儿童特殊学生群体“5363”关爱体系,即做到“五个建立”(建立关爱工作体制、建立相关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数据库、建立一人一档);落实“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活动上优先安排、生活上优先照顾);开展“六个一”(每周一次亲情电话或视频聊天、每月一次内心告白和集体辅导、每月一次集体生日或联欢活动、每学期一轮重点家访、每学期一次献爱心活动、每学年一次工作总结)活动;凝聚“三方面”关爱合力(师生关爱合力、家校关爱合力、社会关爱合力)。2023—2024学年,该市1312名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1216人,就读比例92.7%。
守牢安全底线。开展“七查一打”专项行动、2024年校园安全专项行动,做好校园安全驻点共建工作,修订应急预案,建立“五级”陪餐、校园安全工作日制度,组织该市各学校食品安全总监44人次到卢氏县实地考察学习“五餐”监管模式,做好各学校陪餐和安全检查工作,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督导检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体系,实现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全面细致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严查严管,不留任何死角和盲区,重“早”、重“小”,对排查出来的各类安全隐患,建立台账,严格动态管理,落实销号制度,全面彻底整改,筑牢安全稳定防线。
新学期开学,义马市一小的学生在粘贴心愿纸。贾洁 摄
开展自立、自律、自强“三自”习惯养成行动教育,整合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四方力量,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落实家访谈心谈话制度,定期召开家校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两岸青山无旧语,黄河一路唱新曲。2025年,义马市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奋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向更高水平、更有质量迈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