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理解中国,在实践中锚定担当
- 为在服务家乡、服务人民中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实际行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贡献青春力量,近日,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农民与基层政府衔接机制调查团队”踏上了前往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沈楼村的调研之旅。此行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研究,深刻把握农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高效衔接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基层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贡献智慧与力量。
- 破译治理密码,在对话中寻找答案
- 在沈楼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我们与村书记宋会臣展开了一场关于基层治理的深度对话。宋书记提到,近年来,“村民议事会”成为村民表达诉求、参与决策的重要平台,通过“召集—沟通—商议—公示”的四步议事流程,村民能够真正参与到村庄事务的决策中。同时,“村务公开栏”定期更新,将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纳入公开目录,确保村民能够及时了解村务动态。而“微信群议事”则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表达意见,拓宽了沟通渠道。宋书记指出,通过强化村两委与村民的紧密互动,沈楼村已逐步形成了“小事村内解决,大事不出镇域”的高效治理格局。这种格局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还增强了村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
- 沈楼村的实践让我看到,基层治理并非一成不变的模板,而是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设立“村民议事会”、利用“村务公开栏”和“微信群议事”等机制,沈楼村成功地将治理工作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让治理变得触手可及、温暖人心。这种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让我深感基层治理的未来在于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政府需要更加关注群众的需求和关切,通过不断创新治理机制,拓宽沟通渠道,让治理工作更加贴近民心、顺应民意。同时,我也认识到基层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村民等各方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时,基层治理才能真正实现高效、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 扎根泥土,当学术语言遇见乡土中国
-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沈楼村的治理现状,倾听村民们的心声,收集那些真实、鲜活的基层治理数据。基于此,我们以调查沈楼村农民与基层政府衔接机制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为主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村民在生产、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以及他们对基层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和期望。村民们对这次调研表现出了较大的热情,他们敞开心扉,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到环境卫生整治;从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每一个话题都蕴含着村民们对沈楼村治理成效的认可与期待。他们的话语中既有对近年来村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欣喜,也有对当前仍面临的一些难题的忧虑。“咱们村的路修得真好,卫生也搞得很好,还时不时有一些表演活动!”一位大爷激动地诉说着村里的变化。此次深入沈楼村的调研之旅,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学术语言与乡土中国的碰撞与融合。我们带着对基层治理现状的好奇与探索之心,走进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倾听村民们的心声,收集那些真实而鲜活的治理数据。
- 在与村民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治理成效的认可。大爷激动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村里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整治以及文化生活丰富的喜悦,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治理的成效往往体现在这些看似微小却关乎民生的细节之中。这次调研不仅让我对沈楼村的治理现状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更让我对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村民们的话语中也有对难题的忧虑,这提醒我们,基层治理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去完善。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决心。我将把这次调研的感悟融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离村那日,晨雾中的沈楼村渐渐隐去,但那些对话仍在耳畔回响。这场田野调查教会我的,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范式转换,更是读懂中国的正确姿势——唯有俯身倾听大地的心跳,才能触摸治理的温度。当我们将村民口中的“家长里短”转化为治理创新的密码,乡村振兴的蓝图便有了最坚实的注脚。这或许就是新时代青年最珍贵的成长礼:在行走中理解中国,在实践中锚定担当。(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坤雅)
(责编: 卢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