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小记者

铁塔湖畔

发布时间:2025-03-12 11:58:21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1.                   铁塔湖畔
  2.                   ——河南大学春景巡礼
  3.                            张坤雅

  春日的河南大学,是时光与自然的合奏曲。北宋铁塔的铜铃在风中轻吟,明清城墙的砖石在暖阳下苏醒,贡院碑的斑驳字迹被新绿温柔包裹。这座百年学府,在春的浸润中,既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又焕发着青春的明艳。漫步其间,每一步都踏着诗行,每一眼皆是画意。

  千年古韵映春波。铁塔湖的春,是历史与生命的对话。湖水如镜,倒映着北宋开宝寺塔的琉璃身姿。这座始建于1049年的铁塔,通体褐釉琉璃砖在春日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塔身浮雕的飞天与狮子仿佛被春风唤醒,与湖畔抽芽的垂柳共舞。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大师生将荒芜洼地开凿成湖,今铁塔湖面北依古城墙,南接校园长廊。晨雾未散时,学子们沿湖晨读,书声与鸟鸣交织;夕阳西下,飞鸟轻点涟漪,惊起一池碎金。

  古今相应沐春晖。从南大门踏入明伦校区,1936年建成的牌楼式门楼巍然矗立。飞檐上的脊兽凝视着往来学子,“河南大学”四字在春阳下愈显苍劲。门内侧金漆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出自《大学》,在于提醒师生出入南门时将大学之道谨记在心。沿中轴线行,六号楼的青砖红窗浸在暖阳中。这座1919年落成的中西合璧建筑,歇山顶与罗马拱券相映成趣。贡院路上,两座清代石碑静立于此,碑文漫漶,却仍能辨出“改建河南贡院”“重修河南贡院”的字样。1904年,中国最后一场科举会试在此落幕,而今碑旁玉兰初绽,洁白花瓣如宣纸铺展,仿佛在为千年文脉续写新篇。

  万物生长书卷香。河大的春,是植物与建筑的合谋。或许你会倾心于图书馆前梅园中的“腊梅”,或许偏爱那一串串风姿绰约的“倒挂金钟”,亦或陶醉于春日里满园芬芳的“洋槐”花香。还是博雅楼对面,花园大门之侧,那两株看似平凡却韵味独特的“凌霄花”。这座1925年建成的“博雅楼”,砖红色外墙与松柏构成色彩交响。老教授说,当年范文澜曾在此笔耕不辍,而今窗台上的多肉盆栽与学术论文共享春光。

  书声与春声共鸣。春日的河大,是知识与生命的双重勃发。春日里的河大,犹如一幅绚烂的画卷,铺展在蓝天白云之下,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勃勃生机。铁塔湖畔,长椅轻倚,仿佛岁月的守护者,静静聆听着时光的低语。文学院的学生,手捧《诗经》,低眉含颦,轻声吟唱着“春日载阳”,那古朴的文字仿佛被春风赋予了新的生命,跳跃在湖面上,与波光粼粼的水波共舞。外语系的学子,则对着湖水,以法语练习那缠绵悱恻的颤音,每一个音节都像是湖面上跃动的精灵,与春光共舞,与湖水缠绵。体育场上,足球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如同春日的流星,划破长空,惊起了柳絮如烟,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场即兴舞蹈。那些轻盈的柳絮,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宛如一群穿着白纱的仙子,为这场春日的盛宴增添了几分梦幻与浪漫。当夜幕降临,操场草坪化身为露天剧场,星光璀璨,吉他声声。那悠扬的旋律,如同春风的指尖,轻轻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春风十里》的曲调,在夜空中回荡,揉碎了星光,洒满了整个校园。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我们前行,照亮着我们的梦想。这一刻,河大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生命的乐园。在这里,我们与春天共舞,与知识同行,让生命在春光里绽放,让梦想在星空下翱翔。

  在春的感召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复刻校门前,林伯襄雕像的目光穿越百年,注视着学术会议的海报;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玻璃幕墙倒映着怒放的榆叶梅,传统与现代在光影中达成和解。这座学府的春天,永远属于那些在古籍与代码、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通路的探索者。当暮春的细雨浸润贡院碑的刻痕,河南大学的春日叙事迎来高潮。在这里,春天不仅是草木的生长周期,更是一场文明的接力——古城墙的砖石守护着青春,近代建筑的回廊穿梭着理想,而每一朵花开,都在续写着“明德新民”的永恒诗行。(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 卢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