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叙说百年河大未来路——以创新为引擎,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2025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接受澳新社记者专访时,对河南大学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在“双一流”建设中实现差异化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系统阐述了河南大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路径与创新实践。作为一所百年历史名校,河南大学正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锁定“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一流大学”的目标,紧扣河南“四高四争先”发展战略,坚守河大经百年积淀形成的文化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构建一流大学的卓越创新体系。
第一,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全方位地提升教育质量以及培养人才的水平。在当前全球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科技发展速度迅猛的背景下,教育工作更应该着眼于未来,注重长远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当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坚守我们的理想信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深入地融入到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实践方式,为我们的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我们的国家培育出更多的英才。同时,我们还要加速推进一流学科的建设工作,快速培养新工科、新医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人才,构建起一个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型育人体系。此外,我们还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推动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和成长,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第二,坚持“四个面向”,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优势,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紧跟世界科技尖端、国家关键战略以及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和新兴生产力发展的新需求,加速构建有组织的科研卓越创新体系,塑造与顶尖大学相匹配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在粮食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利用学校文理医工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主动承担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深入合作,集中优质资源建设概念验证、中试放大等创新平台,构建科教产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积极探寻以创新能力、质量、效果、贡献为指导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机制,推动重大原创成果的产出、转移转化及示范应用,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第三,致力于实行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持续改善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引进、培育、使用、留存”的人才制度框架,以期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才发展环境。重视精准引进和培育人才,专注于“1+5”高峰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提高国家级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团队。积极推进“青年英才”基础工程,提升青年领军人才的引进,加强师资博士后和科研团队建设,实现人才结构的全方位优化。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的改革,激励专心育人和创新精神,汇聚“一群人共谋大事”的强大动力,致力于营造一个宁静、和谐、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和环境,为加速建设一流大学提供强大动力。学校还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拓宽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鼓励他们深入了解和研究本土文化,以期培养出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实力的优秀人才。
百年河大,正以改革者的魄力与创新者的担当,迈向新征程。张锁江校长表示,学校还存在教育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学科交叉融合不充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与国内外顶尖一流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今后,河大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推出了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河南大学 王立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