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德育

好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发布时间:2021-05-08 14:18:24来源: 牟平区
  

  常听父母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并且以爱的名义进行打骂管教。为了功课、作业、成绩彼此争吵,为了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的时间争论不休……孩子该如何教育?我的三位同事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一

  从小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他们说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母亲不甘心,为了能让我说话,16年,5840天,34560个学时,她成为了我的同学。他们说,你就是一个奇迹,那我说奇迹的名字叫做母亲。

  ——杨乃斌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一位母亲——于院宁老师,用自己的爱与陪伴,鼓励与支持和女儿一起成长。女儿成长的每一步都浸润着她的心血和汗水。孩子小时候练字,一笔一划,从头到尾,她全程陪伴。初中的时候,孩子作业多了,无论多晚她都陪在女儿身边,孩子一转头就可以看到妈妈的笑脸,感觉不孤单。随着孩子的功课越来越难,她就借来书和孩子一起学习,不懂的问题就找同事问,弄懂了再讲给女儿听,有一次女儿问了一道数学题,对于作为语文老师的她来说有点难,又是半夜,不方便打扰别人,就自己查资料找方法解决,一直做到凌晨两点多。女儿上了高中,而她也越来越忙,家里三位老人,身体越来越差,母亲老年痴呆,父亲疾病缠身,婆婆经常住院,都需要她照料。在学校,她教着四个班的语文课,每个周的课时量二十多节,又是班主任,管着班上40多个清一色的男生,工作压力大,基本上没有闲着的时候,回到家要买菜做饭,给老妈换下尿湿的衣裤,给老爸滴眼药水、刮胡子,像陀螺一样转着转着,忙完了还是会陪着女儿一起学习,有时候批作业有时候看书,实在困了,就掐自己一把。女儿说:妈妈,您是铁人吗?就没看到您有空闲的时候。她就笑笑,从不抱怨。平日学习拔尖数一数二的女儿竟然高考失利,第一次投档因为大意又造成脱档,偷偷哭过之后,又安慰女儿,告诉她: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妈妈相信你是最优秀的!有了妈妈的相信与支持,又从小受着妈妈的影响,女儿也变得更加吃苦耐劳、坚强乐观、努力自信。读博期间,去了北大一年,面对那么多佼佼者,她没有自卑,坚信自己会是最好的。短短一个月,科研就有了很大进展,得到北大老师的高度评价。而今,在科研的漫漫征程中,她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年仅29岁就成为浙江大学副教授。目前,发表了10多篇论文,其中一篇在《自然》子刊上发表,获得了国家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等三项基金和一项专利,在世界光学有影响的会议上,获得了两次做口头报告的资格,开始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母亲的陪伴,会让孩子感觉温暖,母亲的坚持,会让孩子不惧困难,母亲的品格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

  墨子有一句经典的话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曾见人染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在他看来,“染”这件事需要很谨慎的。

  其实家庭也是一个大染缸,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

  父母好吃懒做,孩子也勤快不到哪去;父母通情达理,孩子也会文质彬彬。

  决定一个人命运走向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后天的家庭教育。一个家里,孩子是树苗,父母就是园丁,孩子是影子,父母就是标杆。

  孙艺瑾老师的家庭教育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她的教子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大人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孩子望着父母的身影前行,从父母的一言一行里,汲取营养和力量。你播上何种行为的种子,就会有怎样的收获。

  刚有电脑的时候,家里买不起,她就买了能连接到电视的游戏机,但不是用来玩游戏,而是用游戏机练习键盘打字,后来家里有了电脑,正赶上学校大力提倡教师自己做课件,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的时候,孙老师是个爱学习的人,课余时间在家就基本占着电脑学习上面的office软件,此时孩子二三年级,在学校也接触了电脑,每次妈妈学习时,只要他写完了作业就在旁边看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自己悄悄地制作了“我的一家”小课件,孩子爸爸对电脑不感兴趣,当时他教英语要做个课件,孙老师就调侃说:“让儿子给你做,他做得比我都好!”其实有点夸大其词,但是这个话对孩子绝对是肯定式的鼓励。别说,孩子真的就帮他爸爸做出了个有点动画效果的简易课件。可以说适当的给孩子鼓励性的表扬会激励孩子更好成长,有了父母的鼓励有了父母自身不断努力学习的榜样的力量,孩子一直都是和满满的自信相伴,尤其是从小培养的对计算机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清华大学,学习心仪已久的计算机专业。在孙老师的家教中没有唠唠叨叨的指手画脚,有的只是关爱与正确的引导,有的是身教与榜样的力量。在母与子不断学习相互鼓励中,彼此成长。母亲成为课件制作的高手,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中描述了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凡属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

  孩子需要的是一份理解和尊重,是平等的交流,是正向的引导,是积极的关注,是心平气和的说话。

  三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马伯庸

  作家马伯庸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古董有形,而传承无形,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渗透在家族的每一份骨血中。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坚守,也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著名教育家傅雷先生把对儿子傅聪做人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金庸曾评价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好的家风,是孩子受益一生的无价之宝,也是他未来立于人世最好的底牌。

  同事苏海老师,从入校做老师的那一天起,就兢兢业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学生生活有困难时,他热情相助;学校工作需要时,他就牺牲休班时间,从不计个人得失。2004年8月正在值班的他,发现校门口聚集了很多学生,有5名社会闲杂人员对学生敲诈勒索,并进行殴打,他立即赶去制止。面对一脸凶相并手持匕首威胁谁管闲事就要谁命的歹徒,他毫无惧色,与他们进行殊死搏斗,身中数刀,多根肌腱被砍断,仍不放弃。其大义凛然见义勇为的精神受到省市区各级的表彰。而苏老师仍旧默默无闻,努力工作,不因荣誉而有丝毫的骄傲与夸耀!

  其身正不令则从。有这样努力工作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爸爸为榜样,儿子苏维翰尽管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但他从小就乐于助人,自信、细心而有主见。所以初中毕业后他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父亲工作的学校牟平职业中专学习烹饪专业。入学后他学习刻苦,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很多班级事务交给他大可放心。他细心周到,看到老师讲课累了,就会悄悄给老师倒杯水。

  人生需要有一个目标。决定要参加高考的日子,除了吃饭睡觉苏维翰就在两个地方,要么是在实训室操练技能,要么在教室苦学文化课。最终以优异成绩被济南大学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录取。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终会有所回报。2019年,他拿着自己的简历、本科毕业证书与硕士生、博士生一起参加应聘。尽管文凭上不占优势,可是当他站在操作台前,娴熟流畅地完成各项烹饪操作,当雕刻好的冷拼拼盘和各类菜品摆在评委老师面前,一切都很明晰。立德是做人之本,技能是立身之本。从中职生到大学教师,苏维翰完美逆袭。

  优秀孩子的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之于孩子,不仅仅是养育者与照料者,更重要的,是榜样。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渐行渐远的分别,你能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房子,不是存款,而是受益一生的品格和教养。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家教,我想在这里会有答案了吧!

  【来源:牟平区】

(责编: 王君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