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们保持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教书育人需以德育为先”。早在 1993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随着近 30 年的改革推进,德育教育成为中学生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为学生进入社会夯实牢固的基础,塑造健康的人格。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路径,旨在为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对策建议。
1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德育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在实际德育教育工作推进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教师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观念逐渐淡化,进而中学生对德育教育业缺乏追求,也对德育课失去学习的动力,阻碍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推进;其次一些教育工作者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尊重当前年龄下学生的心理、年龄状态的客观情况,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1.2德育环境形势严峻
造成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困难的社会环境因素是 多方面的,就家庭而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当前中学 生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也 使得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过分偏爱,家长一辈甚至是更老 一辈对下一代的宠溺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将 学生的德育发展误导至错误的方向;就社会而言,大众传媒 和网络的普及一方面方面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也对中学 生的身心发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中学生多处于青少年阶段, 性格、价值观都处于发展期,加之社会实践经验的匮乏,一 旦受到外界的影响蛊惑,极易出现道德发展的偏差。
1.3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一直以来,中学的德育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都处于较低地位,这也造就了当前仍有数量可观的学校依然秉承“高分至上”的原则,从而造成德育教育的形式及其单一,且缺乏趣味性。现阶段,以考分来衡量学生素质的的高低仍然是学校的主流趋势,且无视了学生多样性的培养,也使得德育工作效果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现在一些教育发达城市采取了些许创新,采用包括辩论赛、演讲、公益活动等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德育教育,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某些教育工作者却往往为了活动效果而忽视了活动实质,使活动流于形式,最终是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2推动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路径
2.1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中学德育教育中,必须以健全素质培养体系为出发点, 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教育目标,同时充分利用教具、活动等多种形式形成对中学生的吸引力,保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应当使教育目标丰富多元化,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明晰自己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挖掘的重点与方向。
知识理论目标方面,对于德育教育所需的理论和知识,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督促学生掌握德育相关的知识点,借由掌握的德育相关的知识与理论,学生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日常教学活动,通过日常活动的开展,启发学生运用、理解德育只是,转变思维方式,升华对德育知识的认识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学习、理解与运用德育知识角度出发,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提升对德育的认识。只有学生学会理解、运用德育知识,才能主动去培养自己的品德,磁能真正的运用自己所学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道德问题,从而提升自身道德水平,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道德价值观目标方面,就需要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实践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格,在当前的社会中,存在一些发展矛盾,并因此暴露了一些不道德问题,为了减少此类现象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责任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2转变德育教育观念
作为教育主体,学校首先必须将德育提高到和智育同等重要的高度,加强德育建设,把德育的教育目标学校必须要加大德育方面的建设,把德育的教育目标整体纳入素质教育中去,从根源上抛弃“重智轻德”、“成才大于做人”“分数至上”“做题大于时间”的错误观念,把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特长摆在重要的位置,设计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课程,使其更贴合实际。同时,避免说教型的传统教育方式,使教育方式更个性化,充分发挥德育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当协助学生优化家庭环境。究其原因,父 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都起着启蒙的重要作用, 是孩子道德及价值观塑造的主阵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 中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放大德 育效果。因此,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 的家庭环境,定期开展家访,协助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 关系,打造民主、幸福的家庭氛围。与此同时,要帮助家长 与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我国家庭传统教育中存在忽视、宠溺、专制等,不乏一些“棍棒出孝子”的糟粕在,教师需 要帮助家长在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和学生个性特征下选择正 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德育教育中家庭的部分。
2.3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首先将德育教育融入生活,如要要真正做好德育,首先就应当将德育渗透到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只有经过长期的熏陶,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建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以及思想观念,如此也能为其他德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便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开展养成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彰显学生的个性, 包括各种晚会、乒乓球、足球比赛、文艺汇演等;开展主题性教育活动,包括感恩、爱国等影视观赏,以此激发学生内心的成长与责任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形成自豪感与归属感;关注弱势群体,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
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老旧思想,及时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最突出、也是最有效的即在德育过程中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创新德育教育手段提高德育的效率,与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德育教育活动之中,从而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例如,教师若想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形感恩父母这一意识的话,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影视,同时配以实际案例来让学生感知到父母的辛苦与伟大,如此学生就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与深切爱意。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多方位借助 QQ、微信、钉钉等交流工具进行单独沟通,借由此减少学生的抵触感,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德育教育效果,最后, 教师可以借助现有已搭建好的各类平台,诸如广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网络公开课等,加强德育教育效果,促进新形势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德育育工作的融合。
3结束语
要解决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教师们保持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以人为本,即以中学生为核心,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态与所处环境,制定有层次性的德育 策略,因材施教。其次,发挥学校的作用,作为德育教育的 实施场所,学校也是大多数政策推的推行者和执行者,因此 学校必须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订最切合实际、最有效的目标。最后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做好与学生、家庭了解和沟通,共同推进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