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枯燥说教标签 用甬城“红色根脉”做强红色教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爱国情涤荡国人心灵的这一年里,如何把握青少年特点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政教育中传承“红色根脉”?这一年,宁波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实践,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各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到思政课这件他关心的事。
浙江省委、宁波市委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工作。
省委书记袁家军对今年3月31日《中国教师报》报道的《镇海中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纪实》一文专门作出批示。今年8月,宁波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用好“红色根脉”推进思政课改革,并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
开学初,省委书记袁家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来到镇海中学调研,实地考察学校利用“红色根脉”资源,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10月22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全面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有关情况。同一天,宁波市教育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座谈会在镇海中学举行,研究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四明大地“红色根脉”宝贵资源,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教育蝶变
枯燥说教、脱离现实是很多人给思政课贴上的标签。“我们都不喜欢说教式的课堂,不喜欢听大道理,我希望的思政课是生动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生们希望在思政课堂上能多出现和现实结合、和热点结合的话题,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记住并且理解这些理论内容背后的真实意义。
不空谈理论,不空讲概念,将真实的案例内容寓于一个个理论当中,打造有故事、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是每位思政教师都在追求的。这一年的采访中,记者实实在在感觉到宁波的大中小学结合建党百年在思政教育上的创新做法,没想到如今的思政课有这么多花样!
比如,按照“党史教育+文旅融合+研学旅行”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宁波教育局会同文旅部门,设计红色文化线路、打造红色基地、做优红色旅游,让红色记忆系统化、可视化、可及化。目前,已有200余所中小学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青少年学生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
今年又是宁波建城1200周年,由市教育局、市文明办主办,本报承办的“我和宁波这座城”征文活动,让2000余名学生在行走中、纸笔间进一步涵养“爱国爱乡”之情。
宁波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作用,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在课堂上,老师们将思想理论具体化、生活化,利用“红色根脉”资源、时政媒体资源、社会热点案例分析、故事分享、团队游戏等教学形式,循循善诱,把思想理论说透,让学生爱听思政课、爱上思政课。一大批 “网红思政课”纷纷上线,课程面貌欣欣向荣,教学质量焕然一新。
此外,探索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高校与中小幼思政课有效衔接,螺旋式上升。
在课堂听、在舞台演、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在红色基地的真实环境里研学体验。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场场生动的讲述,正在让宁波各地的思政课堂活起来、强起来、实起来,不断激励着广大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