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之间,让教育回归学校
面对“双减”落地生根,我们要修正我们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变教书的法子,变校园的样子,变评价的杆子。
珠流璧转,居诸不息……
2021年已近尾声,2022年的脚步越来越近。
在2022年元旦到来之前,一场瑞雪与宁波不期而遇。若站在四明山巅远眺,定是白雪皑皑,天地换新颜。
2021,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还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启航之年。在一步步攻坚克难中,在一次次仰望星空之时,我们看到2021年教育的“减量”、“增量”和“变量”。
这一年,“双减”新政落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让教育回归学校。
校内“减量”,是让孩子们睡好觉、看好书,用好作业时间等等,随着“五项管理”工作深入开展。我们发现这些变化切实涌现,午睡时有的学校有了伸缩椅,孩子们能平躺午睡,好不惬意。多数作业能在校内完成了,家长们不再为辅导作业而失却了“母慈子孝”。
这些“减量”如何持续推进?是“增量”的跟进,是与时俱进,与日俱增。
增加课后托管服务后,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有些家长可以重拾“二人世界”的浪漫,让孩子在学校里适性滋长,让拓展课程百花齐放。增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而且比例逐年递增,不可谓不欣喜,不可谓不刺激。增强思想教育力度,赓续辉煌,深读党史,让红色基因渗透到新时代好少年中,让思政课程覆盖教育全域。
宁波的老师们,在2021年最后一个月,体会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抗疫行动。以前我们真心为他们喊加油。这次,我们为自己加油,这次我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临危不乱、身先士卒的老师们的可敬可佩。即使通过一方小小屏幕,即使是网络直播课上的对视,依然能够感受到师生彼此之间的心灵振动。
罗兰·巴特说,人类婴儿学会转动眼珠,凝视爸妈的那一刻,才是人类灵魂真正诞生的时间。我想说,当学生和我们的老师的眼神碰撞交汇,两者有心领神会、心悦诚服、心旷神怡之感时,才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这是栉风沐雨的一年,这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评价指南》、《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在新中国历史上,应该没有哪一年像2021年这样,有如此密集的教育法规或政策出台。这意味着2022年,就是让教育的形态萌发变化的一年。教育的质量要变,评价方式要变,教育关键场域要变,教育合力因素要变……家校协作是否得力,这个“变量”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能否智慧地对待“双减”,同样也会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
展望2022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
面对“双减”落地生根,我们要修正我们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变教书的法子,变校园的样子,变评价的杆子。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续其志。我们有幸成为这教育大变局中的一分子,就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从自身革故鼎新开始,度德量力,回归教育初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