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结余82万元全给学生 最大看点不在“结余返回”
近日,广东实验中学高中部的学生发现,自己的饭卡多了一笔钱,这是怎么回事?记者从省实了解到,省实高中部食堂在2021年结余82万元,依据每人的消费情况按比例,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结余款全部返还给学生,返还率为8%,每人最多有900多元。
(1月9日南方+新闻客户端)
在学校食堂用餐一年后,年终竟然还能在饭卡中发现多了一笔钱。如此一幕,无疑让人很惊喜、很意外,不仅惊喜于这笔多收、多“赚”的“意外之财”,也惊喜、感佩相关学校在处理这笔食堂结余时的“慷慨”。
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一“学校食堂结余82万元,全给学生”事件背后真正的更大惊喜、或者说更有价值的看点,其实并不在表面这笔八十多万元的结余返还,而更在,其他许多更为内在深层的方面——
比如,相比“食堂结余返还”,该学校食堂饭菜的质量、安全,其实才是更有价值的惊喜、看点。有学生表示,“学校的饭菜很好吃,样式也非常丰富,还会经常听取学生意见增加菜式。”
从媒体相关采访报道和该校校长的情况介绍来看,该校食堂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并没有神奇的奥秘,关键在秉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下,真正做到了对学校食堂经营管理方面的全面监督。比如, 学校在彻底放弃以往不可避免存在盈利倾向的食堂承包制的同时,将食堂在食材、人工的经营上实现了进一步的彻底分开——由一个公司提供食材、一个公司提供食堂劳务人员,两个公司没有关联,责任也不同。而且,在经营分开的同时,学校自身也没有因此“当甩手掌柜”,而是同时“也派出人员进行管理”——无论是在食堂日常运营、菜式管理方面,还是在食材采购方面,都确保了学校监督的在场、不缺位。
更重要的是,在确保学校监督的同时,还有其他各种监督形式,如包括委托第三方食品安全专业机构的外部监督,也包括各种形式的家长监督、学生监督——联手家委会与学生权益部,形成学校内部多方位监管。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
该中学的食堂管理经验无疑再次启示我们:不仅一般市场领域的食品安全,而且教育层面、非盈利领域内的食堂食品质量、安全,其实同样也是“管”出来的;而且,这种食品监督管理,实际上也不仅限于一般狭义层面的政府监管,同样也包括作为食堂管理主体的学校自身的监管。在这里,事实上并不存在“管不管得好”的问题,而真正的关键主要还是一个“愿不愿意、肯不肯用心去管”的问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