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生活的 “正确打开方式”
一年一度的寒假已悄然来临,今年的寒假与往年大不一样。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各类名目繁多的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的转型,关门的关门,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闹猛,少有学生光顾。
长达二十来天的假期,学生不去培训班,还能去哪里?难道一天到晚宅在家里,除了做寒假作业,就是看电视、玩手机或电脑吗?这样的选择不但学生不喜欢,家长也反对。
该选择怎样一种有意义的寒假生活?答案是:社会实践活动。
“双减”之后的第一个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成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首选。有些报名非常火爆,刚开始报名,名额就被秒抢一光,有些孩子甚至参加了三五次。
这是好消息。我要告诉孩子们,你们的选择是对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但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行走的课堂”,学生在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诸多人文历史古迹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厚植家国情怀,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素质教育,应该大力提倡。
笔者乐见社会实践活动蔚然成风,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生活。有更多的家长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要把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桩好事办好,还需注意四个“性”:
一是安全性。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尤其要加强交通安全保障。学校、媒体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包括交通运输部门和旅行社)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二是知识性。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将日常所学融会贯通,在玩中学,在玩中研。它不能是随机的、无目的性的活动,组织方要预先做足功课。譬如摸清本地的山水资源和历史遗踪,以及可以借助的社会力量(包括熟悉当地掌故的乡贤和文史工作者等);再譬如学校可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社会实践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三是实践性。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能力、生活能力、探究能力等,因此要把学校正在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让学生在跋山涉水、了解乡风民俗和参与日常生活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四是公益性。不能把社会实践活动办成变相的旨在赢利的培训活动,除了适当收取活动所需的成本费外,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酌情减免费用。交通运输部门、旅游景点可以对社会实践活动实施优惠政策,如减半收费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