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首个寒假老师学生在做什么 比厨艺、晒技艺、观展、看电影、组团户外游……2
放松学习两不误 为下学期蓄积力量
“双减”后的首个寒假,孩子们由于少了校外学科培训,假期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么老师们的长假又过得如何呢?记者进行了一番针对教师的“电话家访”。
管理寒托班、
准备拓展课内容……
东钱湖镇中心小学
语文老师 辛田静
东钱湖镇中心小学共有1800多名学生,丰富的寒假托管服务吸引了13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托管率达72%。辛田静是该校307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所在班级有30余名学生参加寒托班。因托管学生较多,辛老师自愿报名值班,管了5天的寒托班。
辛田静是一位古典文学爱好者。在托管期间,她带领孩子们吟诵古诗词,感悟诗词之美。很多篇幅较长的古诗在她设计的“古诗新唱”环节中唱着唱着就背下来了,班级中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唱《将进酒》《蜀道难》《琵琶行》等。此外,她还带学生制作手工新年贺卡,学唱冬奥主题歌,组织迎新年茶话会等。
经过春节前后短暂的休整后,辛田静于大年初五开始了新学期的备课,为下学期学校的“双减”工作动了不少脑筋。
“放假前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些教参和古诗词方面的书,这两天就筛选一些有韵律的古诗词片段,准备下学期放到学校‘阳光午间’跳皮筋的环节里,用韵律节奏鲜明的诗歌代替《马兰开花二十一》等童谣。比如《长歌行》《劝学》《游子吟》《蜂》这些劝学、感恩主题的诗歌,我在韵律上按照跳皮筋的节奏稍作些调整,放假前让学生尝试过,他们还挺喜欢的。”辛田静介绍。
此外,辛田静还准备挑选一些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故事,放到学校的“晨会十分钟”里,请每个孩子每天分享或者讲述一个美德故事,既是一种德育,也能为后面的知识体系做准备。
陪娃放松身心、
细化校本作业的编写……
宁波市第十五中学
英语教师 邵洁
“这个寒假过得挺充实!”大年初七下午接到记者电话时,邵洁老师正陪儿子在游乐园玩,言语中洋溢着欢快。
邵洁是宁波市第十五中学初二8班的班主任、英语教师、初二年级组长。寒假里她终于有时间陪陪自己的娃了。
“上学期,我一周有两个晚自习值班,到家都9点多了,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我到家他已经睡了。即便晚上不值班,作为班主任,我也要顾着班级的课后托管、值日等,每天到家都晚上六七点了,很少有时间陪儿子。”邵老师说,寒假里,终于有了休整的时间。由于疫情,邵洁没有出宁波大市去远足,“就带儿子在鄞州公园划划船,去游乐园坐旋转木马等,既陪娃,也调节一下自己的身心。”
当然,邵老师并没有彻底放松,和家长沟通和交流没有停过,或督促学生们阅读、运动,或发送防疫通知,或分享爱眼护眼讲座等。
邵洁是初二年级英语校本作业编写小组的组长。“假期里,对上学期编写的校本作业又进行了一些细化。下学期,学校还将深化分层走班教学,A班、B班需要备不同的课,学校要求开学前提前准备好一周的量,我已备好一个月的课了。”此外,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邵老师在寒假还写了一篇论文,还就《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写了读书心得。
制作短视频,
逛博物馆、城展馆……
宁波七中北校区
社会老师 陈家晶
宁波七中北校区社会老师陈家晶近日在备课之余,把上学期自己上过的一些课程整理制作成了短视频,在B站自己的视频号上发布。
制作短视频是陈家晶的业余爱好之一,“最初是在录制微课的时候,学会了做短视频,没想到挺受学生喜爱。”她介绍,这些短视频,有学科探究类的《〈名侦探柯南〉里的手表定位靠谱吗》,有学法指导类的《不按套路出题的题目的答题套路》,还有学生展演类的《秦末汉初历史剧》等。同学们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转发、评论、点赞一键三连。
学生的喜爱也进一步激发了陈家晶的创作动力,“我答应了学生下学期要排演一次历史剧本杀,所以假期里还要指导学生编写和修改剧本、设计人物关系图等。通过这样的探究性活动,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更深入地学习历史人物,从而演绎好这个历史人物。上个学期,我们有个女学生演的秦始皇入木三分,很有意思。”陈家晶谈到剧本杀兴致很高。
寒假里,陈家晶还和同事们一起到宁波博物馆、宁波城市展览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参观学习,收集鲜活的教学素材。这群老师不仅自己是博物馆的忠实拥趸,同时也将博物馆里的优秀展览推荐给学生和家长。
“参观博物馆、展览馆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将教科书上的东西实物化、情境化、应用化的体验,有时候这种学以致用所带来的成就感,会成为孩子们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这种实地教育所发挥的能量要远比大家想象的大。”陈家晶老师说。
专家点评
寒假“双减”
应着眼于“解放”
“双减”减得怎么样?孩子们的寒假生活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就记者们探访到的情况来看,寒假的培训班没了,孩子的生活变丰富了。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养养小动物、做做家务、看看书、逛逛展览馆、访访友,不亦乐乎。课业学习不再是孩子寒假生活的全部,具有儿童趣味的活动成了主角,孩子从中收获童年的快乐,家庭享受难得的亲子慢生活。
这种变化,透射出“双减”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即解放儿童。“双减”不只是简单的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要给学生松绑、卸下学生在这个年龄段不能也不必要承受的担子,让学生过上高质量的童年生活。对于此,早在90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这也正是当下“双减”所应坚持的方向和追寻的意义。
当然,需要我们警惕的是,并不是解放了事,而应正确处理好寒假生活中的几对关系,分别是形式和内容、学业和兴趣、自主与指导,在收与放之间达达一种平衡。寒假生活不是越丰富越好,而是越适合孩子越好,不是唯孩子的兴趣是瞻,而是利用适量的学习内容予以引导,不是任由孩子自己裁决,而是要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指导作用。
这样的“解放”,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在“双减”工作持续推进的未来,相信学校和家庭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郑东辉(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欣喜于教师的
专业素质越来越高
“双减”之后的第一个寒假,看到这几位老师过得如此充实和丰富,真的令人欣喜。我们的老师能积极应对教育的变革与挑战,越来越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事业追求,说明我们教师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了。
“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地,不仅带来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带来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乃至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个转变是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来共同调适的,这其中一定会有阵痛,但“一起向未来”一定美好。
学生有了寻求更多健康发展的时间与精力,老师就更应该寻求更为宽阔的教育视野、广博的知识底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素养。唯有教师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才有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加充满期待的发展空间。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担任中学校长时,总是尽力创造条件,引导老师阅读文学作品,利用节假日到城里去欣赏音乐和歌剧,让老师有散步、看书、在田野劳动的闲暇时间。他说:“教育在广义上说,就是精神上的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过程,无论对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来讲,都是这样。”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希望我们的老师不仅是“双减”政策的执行者,更是身体力行的榜样,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越来越享受成长的快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