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德育

为冬奥喝彩

发布时间:2022-02-15 14:11:55来源: 现代金报
  

  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赛场上,运动员奋力拼搏、超越自我。赛场外,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国际人士指出,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推动中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带动冰雪产业不断壮大。中国实现冰雪运动与全民健身文化活动相结合,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我国冰雪运动项目不断突破。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中国代表团在多个项目实现冬奥参赛史上的突破,在多个冰雪项目中创造了参赛史上的“第一”或“最佳”。中国代表团组成了史上规模最大、参赛项目最全的冬奥团队。

  大众参与热情高涨。吉林省长春市庙香山滑雪场,一条条“雪带”在山坡间蜿蜒盘旋,每日客流达到1000人次;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雪场人气旺盛。仅上一个雪季,崇礼区就接待游客246.2万人次、收入2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和87%……如今,冰雪运动已经成为新潮流、新风尚,融入中国民众寻常生活。数据显示,中国已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

  冬奥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冬奥会文创产品广受喜爱,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走红;冰刀鞋、滑雪服、滑雪板等冰雪运动装备在网上热销;东北、西北的冰雪旅游景区人气高涨……中国冰雪运动快速普及,为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

  知识点: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福”“家”“团聚”的氛围中感知古老的东方文明,领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大国气象。2022北京冬奥会所传递的中华文化力量,将再一次惊艳世界。化干戈为玉帛的奥林匹克理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瞰世界

  奥运之火照耀人类团结合作前行之路

  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连日来,多国专家学者盛赞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通过网上直播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后,亚美尼亚政治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本雅明·波戈相说,在新冠疫情依旧肆虐的背景下,北京为世界人民奉献了一场大气磅礴、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开幕式,极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在推动克服人类共同面对的困难方面一直扮演关键角色,这场盛大的开幕式再次彰显中国应对挑战的决心和能力。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说,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开幕式上众多“小雪花”汇聚成一朵“大雪花”就是对“团结”很好的呈现。北京冬奥会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平等和谐、共融互鉴的大舞台。据《浙江日报》

  知识点:北京冬奥会秉持绿色、共享、开放的办奥理念。开幕式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精巧应用数字科技,借助传统历法拉开序幕,具有浓重的绿色味、科技味、文化味。同时,奥运元素无不传递着追求和平、团结合作的理念,寓意世界大家庭平等和谐、共融互鉴,积极推动共同发展。

  读中国

  以改革之力,守护最美“夕阳红”

  据悉,2022年,我国将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迎来养老金“18连涨”。从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到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再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各地各部门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让银发一族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人口总数的18.70%,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共享发展红利,不能让任何一位老人掉队。必须看到,尽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已实现并轨,但与城镇退休人员相比,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整体水平偏低,各地差距较为明显。

  “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正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人口老龄化在全世界呈不可逆趋势。面对风险挑战,我们的底气来自于党中央对老龄化问题的高度重视,来自于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来自于全社会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积极性不断提高。未来,不断推动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养老领域各项制度改革,我们必将以改革之力、落民生之实,为2.64亿人守护最美“夕阳红”。据人民网

  知识点: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孝老爱亲,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望浙江

  我省计划 全面推行“田长制”

  今年我省计划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提升耕地质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我省将以“田长制”为载体,进一步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进出平衡制度、耕地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刚性约束制度管地,强化补充耕地项目选址审查,严把验收关,创新后期管护方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确保“占优补优”,做到“占劣补优”。

  据悉,我省还将充分运用数字化改革成果精准管地,将全省市、县、乡各行政辖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数量、质量、分布情况,全部带位置纳入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2.0实现精准管理;推广“耕地智保”“天巡地查”应用场景,实行全覆盖、无死角的动态监管,实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耕地变化“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据《浙江日报》

  知识点: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耕地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田长”,实行预防在先、系统治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守耕地红线,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看宁波

  余姚施岙遗址入围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

  2月8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启动。候选项目均为各发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32项参评,其中,宁波余姚施岙遗址入围评选名单。

  施岙遗址古稻田位于浙江余姚市,是一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稻田,初步勘探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此次发掘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大规模稻田遗存,年代距今6700年至4500年。

  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此次发现表明,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进一步深化了对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的认识。据《宁波日报》

  知识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施岙遗址古稻田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佐证。施岙遗址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名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夯实中华文化根基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