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课程第三站 传承指尖上的非遗 小记者学做中国结
每到春节,我们总能看到红红的中国结悬挂在不同地方,有大有小,异常喜庆。那么,中国结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它做起来难不难呢?
2月9日下午,20多位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来到了镇海总浦桥社区,现场学习如何制作中国结,这里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国结编制技艺传承人金珊珍的工作室。此次参与活动的小记者都来自镇海蛟川双语小学。
金珊珍是镇海区女红技艺非遗传承人、宁波市非遗项目虎头鞋和中国结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普普通通的布头、丝线、珠子等材料,到了她的手中,便会变身精美漂亮的虎头鞋、中国结、香袋等,让人羡慕不已。这两天,她还制作了冰墩墩和雪容融。这次,就由她来教小朋友们做中国结。
“先拿一根红绳,对折以后变两条,再分成上下左右四柱,然后打结,我们来做一个吉祥结……”小记者们聚精会神地听着金奶奶的讲解,并试着自己动手做。但是在金奶奶手中绕来绕去就绕出来的中国结,自己做起来却很难,尤其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怎么打结,怎么做出四只“小耳朵”,都是难题,幸亏金奶奶还请来了自己工作室团队的帮手,大家一起手把手示范、教导,小朋友们才慢慢地找到了一些感觉。
601班的崔梁一说,自己很喜欢做手工,幼儿园的时候就用彩纸折正方形,然后剪开来,因为觉得很好看,还会到处炫耀。上学以后,折过小兔子、帽子等,家里现在还放了不少手工作品。这次的中国结,他非常认真地看着金奶奶示范,第一步觉得有点难,后来还是学会了,做完了觉得很好看。
相比6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105班的朱行简小朋友觉得这个中国结做起来真不容易,一个不小心就会散架,不过在老师的帮助下,她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很开心。
金奶奶还很耐心地为每一个小朋友的中国结定型、接上流苏,使它们更加牢固,也更加漂亮。
之后,小记者们参观了金奶奶的工作室,那里面陈列着的琳琅满目的作品让小记者们连连惊叹,尤其是材质不一、形状各异的小老虎作品,更让他们充满了好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