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新时代背景下全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问题,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
在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因父母教育的缺失、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匮乏,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进而发展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扎根乡村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东新区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为关注。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心理表现异常,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为突出。李灵认为:“受限于教育水平和教育经历,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的父母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或者根本不了解,也就无法理解和应对孩子们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同时,农村传统教育模式下对心理教育缺乏重视,“农村教育普遍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基本还是灌输型教育,与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学生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激发和充分发挥。”李灵的担心皆来自日常对孩子们的观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的思想、情感等都无法得到释放,渐渐开始出现学习兴趣低迷、情感脆弱且意志怯懦,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无法独立面对。”
而一旦出现上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缺位,更是造成了干预不及时、不充分,导致孩子们从学习焦虑、学习习惯不良、厌学逃学、多愁善感、自卑孤独、任性偏激、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打架、欺负弱者等不健康心理行为,逐渐演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李灵建议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各级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明确在农村中小学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念。
她建议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范畴,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规范化安排。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李灵发现,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必须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下大功夫。
李灵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要建立、健全师资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师的组织培训工作,增加资金投入,让非专业教师也能够通过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
在师资培训方面,可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聘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组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观摩示范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专业水平。
当然,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学校也可以主动收集和购买相关书籍和学习资料,最大限度地帮助在校教师提高个人能力。
健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有研究显示,大多数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干预,就不会演变成严重疾病。所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预警预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多样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通过加强对学生开展定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方式,全面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由专业教师开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李灵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感悟,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也要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选取有现实意义、有针对性的、学生最关心的、最困惑的话题,以问题分析、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开展,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
此外,她还建议学校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师”和“知心姐姐信箱”,定期接受学生的咨询,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自身也要通过学校订阅的相关报刊、书籍等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或者网络等方式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调节自我情绪。
三方共建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特别是离不开学校、家庭、社区的环境影响。李灵说:“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密切配合,形成健康、健全的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全社会要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专家库、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队伍等,积极为未成年人心灵沟通开辟多种渠道,使学生能便捷及时地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才能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她建议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通过讲座等方式,让家长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将现代教育理念向家长进行传达,对家长进行简单培训,让家长能够在生活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好地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辅导。”同时要引导孩子们积极进取、开朗乐观,多与老师、父母、同学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培养遇到挫折不气馁的精神。最后,还要通过社区,加强宣传,采取多种方式,营造和谐社会,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