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毁家纾难 建立国际灾童教养院 尔仪学子清明前夕向两位乡贤寄托哀思
杏花微雨,清明将至。
3月28日上午,奉化区莼湖街道尔仪小学举行“追寻红色根脉、缅怀爱国乡贤”的追思活动。纪念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毁家纾难、倾尽所有在奉化莼湖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的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夫妇。
活动现场,竺梅先的孙子竺士性老先生,因上海疫情无法来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缅怀先人。他特意寄来书信并录制音频,送上“我要读书”红色主题故事会。尔仪学子分批参观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并点上蜡烛送上白花,向两位乡贤寄托哀思。
A 毁家纾难建立国际灾童教养院 80多年前这所学校所在地是片“红色热土”
“吾生多幸值风潮鼓荡,卷入洪炉百炼千锤成铁汉,看他年雪耻沼吴……”
当天,80年前回荡在奉化泰清山上的《国际灾童教养院院歌》再次响起,把身处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的尔仪少年们,拉回到1937年脚下的这片热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为了扩大侵华战争,蓄意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一大批儿童孤苦无依流落上海街头。上海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和徐锦华夫妇,毅然决然在家乡奉化泰清山,也就是尔仪小学附近的岙口村,把早已废弃的泰清寺整修扩建,创办一所“国际灾童教养院”,收容教养600多个灾童。
教养院1938年9月正式开学,设有幼稚班、小学部和初中部,实行教养兼施、德体并重的方针,语文课是古文,数学三角、几何都是英文原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前来访问。灾童主要是上海沦陷后的孤儿,也有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大的十三四岁,小的四五岁。灾童的衣食、住宿、学习等费用全由教养院承担,经费除一部分募捐外,大部分是竺梅先自己出资。他将持有的民丰、华丰两家造纸厂和宁绍轮船公司的股票全部抵押给银行,资金全部用于教养院。
为了办好教养院,竺梅先夫人徐锦华带着两个儿子住进奉化小山沟,亲自管理600多个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其间,教养院遭受日寇侵犯、汪伪骚扰、荒年断粮等诸多磨难,1942年竺梅先病故,后由其夫人徐锦华苦力支撑,1943年教养院被迫停办,移交当地政府。
从教养院毕业的院童,不少走上抗日救国道路,其中有30余名直接上四明山参加三五支队。2014年7月7日,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的新四军老战士焦润坤,就是从国际灾童教养院毕业的院童。1937年日军轰炸常州,年仅13岁的焦润坤与家人失散,被国际灾童教养院收养。在这里他学会了读书识字,也学会了唱许多爱国歌曲。
B 受疫情影响无法到场缅怀先人 竺梅先后人写信讲述“我要读书”的故事
当天上午,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迎来了尔仪小学学子。
这座陈列馆于2015年建成,坐落在尔仪小学校内,是奉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红领巾教育基地。清明节来临之际,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分批参观展馆,观看影片《梅华和他们的孩子们》、聆听竺梅先后人竺士性追忆“先人那些事”等活动。
据了解,家财散尽、教养院停办之后,竺梅先夫人徐锦华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上海投靠亲友,于1948年病逝。竺梅先的孙子竺士性生活在上海,中共党员,计算机工程师,一直在上海造纸行业工作,退休后致力于搜集祖父竺梅先及家族英烈的事迹资料,2018年撰写出版了《匹夫虽微,兴亡有责——竺梅先传》一书。
因疫情影响,竺士性未能来到现场和同学们一起缅怀先人。他特意寄来书信并录制音频,送上“我要读书”的红色主题故事会。
课堂上,竺士性“讲述”了祖父竺梅先的成长经历:“13岁从奉化到上海当学徒,他知道任劳任怨不应碌碌无为,掌握知识才能实现人生抱负,他不光自学读书,还积攒工钱上夜校学习文化知识,以接受正规的教育,其间,他阅读了许多进步刊物。之后,竺梅先创办实业,创建近代民族造纸企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看到流落街头的灾童,竺梅先爷爷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下定决心要办一所学校培养他们成为复兴中华的有用之才。”
竺梅先毁家纾难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后,亲自任院长,夫人徐锦华任副院长。“那天,徐锦华奶奶来到第77难民收容所,一个叫池桂根的少年,紧拉着徐锦华奶奶的手恳求:‘我要读书。’徐锦华奶奶慈祥地用松江话说:‘小囡,侬放心,一定让侬去’……池桂根在教养院学习非常用功,离开教养院后投入了抗战前线。”
C 开展系列活动开发校本红色读物 “梅华精神”在尔仪小学赓续传承
在尔仪小学,竺梅先和徐锦华实业救国,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的爱国之举,被每一位尔小学子所熟知,他们的精神也被称为“梅华精神”。
这次,竺士性的讲述,让孩子们听到了更多动人细节。605班林瑜艳说:“我们的祖辈生活在战乱动荡的时代,不忘读书报国,如今我们有优美的校园,可以安心读书,更应牢记历史,不忘读书报国的信念。”
502班的王美琪是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的一名小小讲解员,她在讲述这段历史的同时,也深受教育。“我觉得竺梅先爷爷和徐锦华奶奶太伟大了。因为他们的努力,很多流离失所的孤儿,在那个年代能够读上书,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王美琪说。
竺士性也表示,国际灾童教养院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以后有机会一定到学校再讲讲那段历史。
当天,在两位乡贤照片前,尔仪学子手捧烛光,低头默哀,表达哀思和敬意。
近年来,尔仪小学依托陈列馆,不断挖掘国际灾童教养院背后的故事,在安排学生走进陈列馆学习的基础上,编印红色读本——《微光》。
“通过红色主题活动和校本教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传承和弘扬梅华精神,赓续精神血脉,以积极勤奋姿态投入学习,担当时代使命。”尔仪小学校长林兴锋说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