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德育

以文化人,诗意前行

发布时间:2022-04-12 10:23:08来源: 中原教育周刊网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第二章节,开头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是呀,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

  以我为例,每天少则两节多则四节课,备课加改作业,三个课时都不够用;学校例会、教研活动、社团活动占据每天1+个课时;晨读、午写、大课间以及课间无缝对接;加上总也处理不完的学生问题、家长问题,总也操心不完的学校各项活动,这些都完美地占据着我们所有的零碎时间……以一天满课时为6个课时算,我和小伙伴们早已满负荷运转,哪来的休闲时间呢!怪不得教师们很少让自己的子女选择从事自己的职业,真的太辛苦了!

  可随即,老苏又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他举了个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的一节公开课为例。

  这节课想必是极其出色的,出色到,所有听课教师忘记了听课的目的,完全沉浸在老师营造的情境里。问到这位老师备课用了多久,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课和用15分钟来备课,听起来是那么的矛盾,那么的让人不可思议!可是,当我们了解到,这种终生备课,其实是在终生读书,那么直接备课只用了15分钟,就不难理解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你的知识储备足够充裕,教材里那点知识便会如沧海一粟般取之即来。这样,你就能够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去完成教学目标以外的事情,诸如情境营造、学生状态、能力提高等。

  著名学者陶继新先生说:“人和人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最终的竞争力实际是在文化上。”他进一步解释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经典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用“以文化人”来重新定义“文化”的概念,实在新奇。他告诉我们,读书,在明理的同时,并去践行,这才叫“以文化人”,这才称得上“文化”,这样的人才叫“文化人”。

  如果说陶继新先生这句话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那么,龙应台先生在《百年思索》里的一段话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学以致用,用知识去指导你的行动,切不可知行分离。

  在我看来,陶继新先生所说的“文”,并不单指经典文化,他包含着文史哲艺等各类知识,更包含了社会、大自然这两本书。这些书,又有哪些不需要你用一辈子去拜读呢。

  英国的巴特勒说到:“一个人的作品,不论是文学、音乐、图画、建筑或任何其他东西,往往就是他自己的肖像。”是呀,我们的作品,包括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如果是鲜活的、有生命张力的,那么,我们的肖像也将是诗意的、浪漫的。

  所以,我感谢自己20多年的求学经历让我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力。毕业后,我依然在不断地读书、旅游,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坚持着自己的朗诵、书法、摄影、烹饪的爱好,并不断发展着国画、尤克里里等新的爱好。这些,都为自己的半亩方塘里不断注入鲜活泉水,随时准备着去滋润鱼儿虾儿。是这些,让我的肖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精致,也是这些,让我能够永葆对生活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最后,以一首小诗来与大家共勉:

  假如你命该扫地,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愿我们“以文化人,诗意前行”。

      (鹤壁市漓江小学图书管理员 王莉莉)

 作者简介: 王莉莉,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她将读书的爱好与工作紧密结合,创建漓江小学“方塘书社”教师读书沙龙,开办个人公众号“园有嘉木”,坚持每日在《名著共读》栏目,用温暖的声音为学生领读名著,已坚持五百余日。

(责编: 张世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