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 “流调人”、核酸点上的“守护者”…… 教育志愿者队伍 抗疫显担当
“疫情防控”“三区划定”“核酸检测”……连日来,宁波的疫情牵动着每一个宁波人的心。 面对疫情,众志成城,诸多教育系统工作人员选择逆流而上,当起志愿者积极投入抗疫,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座城。
疫情中的 “流调人”
工作10余个小时 打了近百个电话
当前,面对疫情多点散发风险,宁波教育系统一批年轻党员干部下沉乡镇,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1997年出生的年轻党员、市教育局在贤庠镇碶头陈村任职的选调生陈焕伟,就是其中一员。
象山疫情发生后,他响应号召,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面罩,参与乡镇疫情防控流调工作,协助村里统筹组织核酸检测集中采样,坚守高速凌晨岗……
“您好,我是流调溯源前方工作组的,能不能耽误几分钟时间,需要向您了解一些情况……”
“请问您现在哪里?近期去过哪个地方……”
本周一,象山县西泽派出所接到大量黄码人员的紧急流调任务,陈焕伟和贤庠镇防疫专班人员迅速前往贤庠镇西泽派出所驰援,从早上7点开始到晚上12点,整个西泽派出所完成人口流调总计一千余人。
排查任务比较重、比较急,陈焕伟手上的名单有近百人,他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不敢落下任何一个关键信息。因为不懂象山当地方言,又需要详细询问对方身份信息、行程,在打电话的过程中,他甚至被对方觉得是骗子。
“这个时候,我会更加耐心细致,一遍又一遍做好政策解释和劝导工作。”陈焕伟说,自己将竭尽所能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因为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在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更是作为党员干部的职责使命。
核酸点上的“守护者”
这是我们身为党员最起码的自觉
4月13日,江北区疫情防控升级,要求全员核酸检测。随着检测人数大量增加,小区检测点急需人手维持现场秩序。家住江北区甬江街道海韵蓝庭小区的盛国良积极响应号召,就地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
早晨6点多,盛国良穿上红马甲,匆匆跑下楼,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大家不要急,不要急,排队保持距离,排队保持距离。”现场,盛国良扯着嗓子喊。海韵蓝庭所在的西管社区共有三个小区,目前还不在“三区”范围内,海韵蓝庭小区13日的那一轮核酸检测是临时增设的。
“做核酸的人非常多。有小区居民,也有小区外居民。因为许多上班族需要凭48小时核酸证明方可进入工作单位,大家心情都很急迫。有的人不了解情况,比较慌张。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维持秩序,疏导、引导、安慰群众。都是些小事情,能为小区防疫出点力是我应该做的。”盛国良如是说。
同一天,江北区滨湖晴园居民起得格外早,6点不到,就有不少居民陆陆续续下楼,前往小区里的核酸检测点。细心的李阿婆发现,今天的检测点,志愿者多了好些。
醒目的红马甲,响亮的叫喊声,这里头就有瞿云峰,一个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
他告诉记者,一早接到教育部门征调抗疫志愿者的通知后,他第一时间到居住地社区报名,领了红马甲,快速承担起了核酸检测点秩序维护的任务。
“您是绿码,请到这边排队做核酸。”
“您是黄码,请往这边走,注意戴好口罩。”
“阿姐,记得提前打开健康码,要给医生扫一下……”
瞿云峰说,这是包家社区近期开展的第二次核酸检测,医务人员和居民都有了默契,进行得也比第一次更加顺畅,而且,考虑到让居民尽快完成检测,这次从2张检测台增加到了4张,提前半个小时完成检测工作。
居民散去,医务人员离开后,瞿云峰和其他志愿者继续留在原地,做最后清场工作。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句话是对宁波教育抗疫志愿者这支队伍最好的诠释。他们迅速融入志愿者队伍,高效完成各自手上的任务,引得前来做核酸检测的市民好奇:“你们是医生吗?”“不,我们是教育局的抗疫志愿者!”一如既往,在这场和疫情赛跑的行动中,宁波教育系统志愿者们用行动扛起责任,用担当诠释初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