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学、创作、展售、经营、公益融为一体 “新艺培元”课程让孩子们“美”起来
4月底,在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会议室里,学校艺术中心主任王晓正在给高年级段学生进行“新艺店员培训会”,营业准备、接待客户、收银记账……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技能。孩子们十分期待本学期的“新艺培元”展售活动。
据悉,“新艺培元”是该校积极探索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新美育课程,将教学、创作、展售、经营、公益融为一体,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培养学生创造美、分享美、交流美的能力。
是“小艺术家”
也是“小商业家”
“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开设10种书画类拓展课程,低段主要开设儿童画、衍纸、水拓画,中高段主要开设色粉、装饰画、扎染、丙烯、国画、木工、书法,为培养学生的创美能力,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开了7个功能教室,并且利用走廊空间布置艺术作品展示区。”该校学校艺术中心主任王晓介绍说,为培育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增强其对社会大众的责任心,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围绕“以美育人,美美与共”的教育理念,创建“新艺培元”美育项目,把学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推向社会市场,每学期举行一次为期五天的展售。
通过“新艺培元”,学生既可以体验艺术品类的创作,通过音乐竞演来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为“小艺术家”;又可以通过参与布展、销售工作,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成为“小商业家”,同时加强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在活动中,这些艺术体验和实践带给学生的是艺术综合素养上的提升,不再局限于艺术学科的教学或单一的艺术活动。”王晓说。
504班学生王聪毓至今还记得他亲手卖出自己作品后的心情,“我很幸运,既是店员又是创作者,开店第一天就来了位大客户,他一口气买下五幅色粉画,其中也有我的《骏马》,那一刻,我心里无比激动,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实现“展得下”
到“展得美”的转变
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在2018年时,只有色粉、水拓画、丙烯画、版画、木艺等五类艺术社团课程,发展到去年,已经有十类艺术社团课程。学校社团壮大,师生参与积极度提高,“新艺培元”美育课程功不可没。
为扩大学校美育课程的受众面,学校首先开设“新艺写生簿”投稿专栏、“新艺新生代”小画家社团,老师指导团员根据不同主题进行个性化创作。学生在创作阶段,学校还会开展“小艺术家沙龙”活动,邀请宁波艺术名家给孩子们提出建议,搭建艺术桥梁。同时,各艺术社团课还可以打通,比如木艺学生与湿拓画学生联同制作尤克里里,立体装帧与木艺小作品混搭,钢琴、扬琴、套笛现场演奏与艺术课程展示创作相结合,营造音画同步的氛围。
“新艺培元”美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参与创作的学生,还有参与展售经营工作的学生。
在作品出售区,每一幅画作都有详细的介绍,学生创作者和学生导购员都会为顾客讲解画作,讲述作品理念,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导购员的艺术鉴赏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在布置展厅时,除了利用好展厅的每一面墙体,还要对空间内的柱子进行布置,设计大型签名墙、摆放电子屏幕、布置辅助物品以及灯光音响等。如何从“展得下”到“展得美”,对学生来说是个考验。因此,在筹建之初,该校由学生会牵头广发“英雄帖”,向全校师生征集营销策划案,从中优选组合出最终方案,这个活动就像滚雪球一样普惠给更多的学生。
他们还是“小公益家”
传播公益美
近五年,4000余名学生参与了五期的“新艺培元”美育项目活动,辐射了包括家长、教师、顾客、志愿者等超30000人次,项目组征集121个学生策划案,售出学生艺术作品500余件。
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生态下得到成长,让他们的劳动所得与艺术所习体现真正价值,学校一直秉承着自产自销、自负盈亏运营方式。销售所得分成三部分,30%用来抵装裱成本;40%用于感恩身边的人,比如为身边亲人买件礼物;最后30%则用来支持公益。
从第二季“新艺培元”展售活动开始,该校收集了不少贫困地区孩子的画作,帮他们装裱、售卖。在2019年暑期,该校还用售卖所得成立“艺术助学基金会”,并邀请12名来自湖南溆浦的孩子来到宁波,参加为期一周的艺术培训,与本校学生共同创作作品并现场售卖。
多元化的美育形式让学生收获良多。九年级学生黄逸欢说:“作为一名学生,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个这样的机会,可以让我经历开店、卖画、做公益,让我明白艺术创作时可以帮助别人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