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聪明药”变聪明 实在“不聪明”
又到期末考试季,一些微信群中流传着一种号称可在短时间内提升学习成绩的“聪明药”。有服药者“现身说法”表示,“聪明药”不仅效果好,而且“没有成瘾性”。能让人在短期内变“聪明”,这使一些习惯考前“临阵磨枪”的学生看到了希望。相比于天天挑灯夜读,吃一两颗“聪明药”要轻松、容易得多。(1月13日《科技日报》)
据专家介绍,“聪明药”并非是一种药,而是包括利他林、专注达、择思达、阿得拉、莫达非尼等在内的一类精神类药物,有些尚未在我国获得批准上市。我国对精神药品实行严格的分类管制,即俗称的“红处方”,国家对这类药品管理非常严格,大家比较熟悉的吗啡等止痛药都被列入其中,就连医生都不能随便开这类药。
近年来,“聪明药”流行于中小学乃至大学校园。有些家长轻信“聪明药”之所谓神奇效果,带着孩子去医院,恳求医生为其开“聪明药”,可事实证明,不规范使用该药不仅不会使人变聪明,还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或可能造成药物依赖。
客观讲,面对学业压力,听说有提高学习成绩的“聪明药”,这种诱惑实在太大。而个别不法商贩正是看到了这巨大“商机”,利用种种手段使“聪明药”游离于监管之外。尤其是电商平台,不少人为了逃避监管,办法用尽,如将药物隐藏在一些看似无关的商品后面,这使近年来“聪明药”越来越多地被普通人用于非临床治疗。
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以降低滥用处方药现象。而“望子成龙”的家长千万别被“聪明药”迷惑了双眼。想借“聪明药”提高成绩,无疑是“病”急乱投医。何况,孩子出现一些状况并非都是病。家长应首先树立正确的应考观,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减轻压力,缓解焦虑,这才是面对考试的应有之举。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肯定充满挑战,要想取得好成绩,唯有刻苦用功才能如愿。世上本就没有什么“聪明药”,无论是提高工作效率还是提高学习成绩,终归要靠勤奋努力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可见,指望“聪明药”变聪明实在“不聪明”,如果仅迷恋于“聪明药”而不是扎实用功,必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