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双减”政策对高中影响几何

发布时间:2022-03-01 09:48:22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寒假以来,北京等地进一步加强了对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的监管。近日,某知名在线教育机构宣布,继关停义务教育阶段培训业务后,将进一步退出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这一系列的政策和市场变化,将社会对“双减”的关注讨论,从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延伸至高中阶段。

  其实,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双减”文件已明确指出,“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今年,在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再次强调了这一要求。

  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高中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家长,对“双减”学科类培训监管覆盖高中,有着困惑和疑问。如何认识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中学科类校外培训从严管理,将带来哪些影响?推动政策切实有效,应如何化解落地阻力?

  趋势:

  高中学科类培训从严管理

  过去半年,“双减”政策深刻影响和改善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外生态。但在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贵安看来,由于“双减”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一些机构甚至还想转型开展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

  义务教育先走一步,高中教育紧随其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朱益明表示,尽管高中阶段教育具有独特的学段定位和功能,但是基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视角,严格限制高中学科类培训也是题中之义。

  在采访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通过减少培训对学生分数的影响,是维护高考公平公正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作为手段,“双减”背后体现着国家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既然各个学段是贯通的,秉持的教育理念也是一致的,‘双减’相关措施自然也应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从而使得基础教育各学段在育人上实现衔接,推动政策更好地落地见效。”李贵安说。

  在聚焦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监管从严的同时,专家指出,也应该注意到,国家早有对整体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局设计。“可以说,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从严管理,不仅体现着国家的决心,也呼应和补充着国家对高中综合改革的部署,并不是随意为之。”李贵安说。

  2019年,针对当前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应试倾向等问题,《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今年1月,教育部又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简称《指南》),为高中评价提供了新的“指挥棒”。

  “要从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角度,认识‘双减’相关要求在高中阶段的落实。”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长海表示,“双减”的目标是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可能。

  回归:

  高中教育需提质增效

  按照“双减”文件和教育部部署,2022年各地将严格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表示,从目前来看,如何参照、参照到何种程度,还没有具体文件作为指引。

  无论在实践中,各地是如何探索落实“参照”二字,但在专家们看来,“双减”延伸至高中阶段,其关键是对高中校内学习的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几乎每个高中生,都有学科学习上的‘长短腿’。而要考上一个好大学,需要学生没有明显的短板。”在福建泉州培元中学教师陈苇娜看来,与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校外培训“抢跑”“培优”不同,高中生参与校外培训的动机更多侧重在“补差”。因此,学校教学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补差”需求关系到政策的落实情况。

  北京第十四中学校长张琳提出,在高中大班教学为主的背景下,学校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从严管理高中学科类培训,“学校首先要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从源头上减少家长对校外教育的需求,要在‘育人’与‘应试’之间更好平衡,为学生提供一些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促进全面发展”。

  朱益明表示,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化、选择化的学习需求,要更加慎重和尊重。他认为,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研究,加快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另一方面,在高中追求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可以考虑通过引入社会外部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相关政策落实后,将引导学生更关注课堂学习的获得,让学生在课外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和反思。”张琳表示,学校要把握机会,增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服务能力,推动基础教育更好回归校园。

  改变:

  合力化解政策落地阻力

  相比于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双减”部署管理高中学科类培训市场,可能面临更多阻力。如何避免高中学科类培训“由明转暗”,怎样更好化解落地阻力?

  “家长要明确,高中不应是应试的战场。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和内涵化建设的今天,需要改变将大学进行三六九等划分的思想,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能力、志趣进行选择,以适合自己的作为好大学的判断标准。”刘长海表示。

  以往,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校的方式导致高中片面追求上线率、重本率等数据。随着“双减”政策延伸,部分学校可能依然不愿放弃以抢夺学生时间换取成绩的做法。不过,随着《指南》提出,要科学判断学校为提高办学质量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增值评价的凸显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双减’在高中阶段切实发挥影响,需要更大力度、加快速度地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刘长海表示,目前的考试招生聚焦在学生分数上,但是分数高并不代表学生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不能有效帮助高校选拔适宜的人才,“要通过评价改革,避免人人都只能通过一个标准来互相比较和评价。”

  跳出教育之外,高中学生和家长不断给学习“加码”的背后,有着更深的社会因素。在当前,考上所谓的“好”大学,依然被视为孩子人生最关键的一步,在保研、考研和求职就业中,对第一学历的看重,也加深着人们对高考的热切“信仰”。减轻教育焦虑、跳出教育“内卷”,还应呼吁社会和用人单位切实改变选才用才标准,给予年轻人更充分、更平等的成长机会和就业机会。

  李贵安表示,破除“剧场效应”,需要以坚定的信心、坚决的政策,协调起所有人的步伐,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教育。“我们已经在不断靠近这个理想了,下一步,要用时间、更细致的改革举措和教育自身的改变来打消大家的顾虑。”

(责编: 张世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