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科“新”在哪里? “变”在哪里? 宁波版解读来了
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的方案和标准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20年来首次修订,课程标准也是10年来首次修订。此次修订,历时三年,汇聚了包括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的智慧,完善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考试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要求,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等进行改革,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强调加强学段衔接。
具体在各门学科上有哪些大的变化呢?记者近日请宁波多位名师和教研专家进行了解读。
道德与法治
新增“学业质量”
凸显了“政治性”
郑乐安(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鄞州区基础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教研员):
新版课程标准首先在现有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条目中,增加了“学业质量”版块,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进行了整体刻画和描述,充分体现了“以学定考、教考一体”的改革方向。
其次,“课程性质”从目前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修订为“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凸显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第三,“课程理念”增为五条,凸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强化了课程一体化设计,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促进知行合一。
第四,新课标首次明确提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并分四学段一体化设定课程目标。
第五是“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标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了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语文
素养至上 融合为要
思维凸显
余文君(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鄞州区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
新版课程标准既有传承也有修正,主要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素养至上,关注“人”的发展。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内涵,细化到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融合为要,实现学段对接和学科整合。新课标首先在“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的关键节点,实现无缝对接。在内容和方式上,继承了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采用了“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形式,但是又不同于普通高中相对独立的18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段的“学习任务群”根据三个层面,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在每一个学段设置连贯的语文活动,螺旋上升,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其次关注学科融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层面,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要借助“研学”的方式,综合数学、科学和大语文的内容,实现多学科、跨媒介的自然融合。
三、思维凸显,培养理性的时代人。“思维”毫无疑问是语文新课标凸显的高频词。在核心素养的内涵表述、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都突出发展思维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在学段要求和内容方式上,强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培养问题意识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这也正是新时代理性人才的关键素养。
罗树庚(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语文新课标呈现出文化浓、目标明、衔接紧、评价实的特点,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纲,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课标把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九年级四个学段学习目标贯通表述,加强了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增设了学业质量描述,四个学段要达成怎样的核心素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根据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修订的一份纲领性文本。
数学
聚焦核心素养
创新课程变革
邵陈标(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部副校长):
核心素养导向,是贯穿新数学课程标准的主线,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三方面的变化。
一、确立课程育人导向,定位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这就需要通过数学的学习,达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那么,怎样才算具有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新课标根据核心素养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对核心素养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做了具体描述,体现在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之中,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二、设计结构化课程内容,实施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小学和初中数学包括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由原课标的四个主题变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旨在使学生整体理解数与数的运算,在形成符号意识的同时,发展运算能力。图形和几何部分特别强调几何直观,小学增加尺规作图。统计与概率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采用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重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每个领域的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
在实施课程中,重视单元整体设计,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驱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专门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这是新课标创新的内容。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状况,分四个学段描述具体标准,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并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从而使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变成学生真实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
潘小梅(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鄞州区基础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教研员):
数学新课标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如在7-9年级统计与概率板块增加分布式计算、近似计算等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大数据的运用,进一步接轨现实世界。尤其是设立跨学科主题项目学习,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数学与生活、传统文化的联系,带动课程的综合实施,这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此外,新课标整体刻画课程内容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让中考命题评价有据可依,同时引导和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合理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针对各内容板块提出“教学提示”,并配备了若干具有时代性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研读这些案例理解“教什么”“怎样教”“教到怎样程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