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教育周刊 > 理论

跨学科的木工拓展课 让“美育”伴随儿童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2-04-27 16:17:05来源: 现代金报
  

  不用钉子、不用电动工具,一群小学生用中国传统木工的榫卯结构原理,将木质小零件打造成实用的作品。从手机架、杯垫再到鲁班锁、小板凳等,展示墙上各式各样的木制作品,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是余姚市东城小学以拓展课程为载体,结合STEAM教育理念,进行的“卯丁工坊”项目化学习实践。经过五年的摸索,一批“小小木工”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成长起来,不仅掌握了传统的木工工艺,还拥有了创意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一美育学习体系受到专家肯定,不仅获评宁波市第八届义务教育拓展性精品课程,还入选了第八届“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成为“双减”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助推器。

  面向中高年级 开设木工拓展课

  “你们看,这次木板背景图我精心设计了一番,线条简单但色彩丰富!”“既然架子是用来放手机的,美观之外还不能忽视功能性,木板内侧凹进去的一长条是关键……”上周三下午的拓展课上,“卯丁工坊”木工教室传来一群三年级孩子的讨论声。

  经过两周多的学习,手机架制作就要告一段落了,根据课程安排,学生要自评出全班最佳作品,由指导老师予以表彰奖励。为了争取这一荣誉,孩子们使出浑身解数介绍自己的作品,从榫卯结构的基础知识构思设计到制作的方法、背景画的添加技巧等,勤思考的态度,让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们倍感欣慰。

  2017年,东城小学开辟了一间专用教室,不仅配置了各种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木工工具,同时安装置物架、储物柜,就连桌子也是专用的学生木工桌,这就是“卯丁工坊”木工教室,当时在余姚市中小学实属首例。

  陆瑶嫣老师是该课题的发起人。她留意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学校早早设立儿童木工课,而在国内,虽然木工木匠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开设这方面课程的中小学很少,从事相关跨学科融合研究的更少。

  “这是一门综合型课程,综合了科学、数学、艺术、技术与工程等学科,集合了锉刀、锯子、胶水、固定等工具,结合了打孔、粘接、锯切、榫卯等工艺,对学校软硬件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陆瑶嫣老师坦言,无教材、无专任教师、无成功经验,这是该课程起初面临的现实难题。

  边学习边摸索,东城小学科学组老师克服困难,开始面向中高年级开设木工拓展性课程,固定每周两节,并结合一系列童心童趣的主题活动,把木作融入STEAM教育理念,创新模式让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基本的木工技术,还可以培养劳动力、创造力、审美力,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生参与设计、制作 亲历项目化学习过程

  新开设的拓展课,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自愿报名人数远超预期。考虑到木工学习的安全性,以及对学生体力的要求,第一学年招收了20位四五年级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动手制作有很强烈的兴趣,有一定塑造形的能力。”陆瑶嫣和课题组其他老师推进整体、综合、自主、分层的项目化学习,从真实的课堂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设计,给课堂增“厚”,实现学生持续发展。

  项目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校内到校外,从平面到立体,从模仿到创作,形成三大项目主题——“木情木探”“木作木品”“木艺木玩”,包括传统木作“七巧板”“好汉锁”,也有适应现代学习生活的“弹珠台”“方块台历”等。同时,在主题研究过程中,也是以“工具的认识”“技术的学习”两条线路展开,实行双螺旋前行。

  科学教研组长叶枫老师,是今年木工拓展课的指导老师,教的学生调整为三年级学生。课堂上,他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每次,我给出一个项目主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技能储备,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活动计划。老师适当介入引导,带着学生一起讨论方案,不断修整作品。”叶枫老师说。

  课堂上,这些“小小木工”越发喜欢探究,会利用文字、绘图、实物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创意。302班的黄驰皓同学笑说:“把不起眼的木头变成一件件鲜活的作品,我感到很有成就感。”而301班的徐景优同学从此养成了碰到问题先理性思考、后找应对办法的好习惯。

  学习木工工艺,不仅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严格谨慎的学习态度,真正感悟工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创意性的表彰评价 激励不同特长的孩子

  学校还利用创意表彰,持续评价效应,激励不同特长的孩子。

  叶枫老师说,结合“闪亮星”的评价机制,指导老师会根据孩子们课堂学习的投入度和好习惯的养成情况在一张绿卡上签名,以评价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孩子们乐意接受这样的评价方式,且课堂纪律大大改善。

  每一次主题活动都会组织相应的展示、交流,并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不同的奖项,根据小组星卡和教师签名卡的积累情况,评选出“小学徒”“小能手”,部分学生还有机会获得“小木工”“小鲁班”的徽章。

  在这过程中,参与拓展课的指导老师们也不再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组织依据和教学资源,而是根据自身对活动主题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想法与期待,对包括教材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与重构,来帮助学生寻求真知。

  校长许奇峰表示,随着该课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校将不断探索完善内容和形式,努力做到三个创新,包括资源创新,建一个卯丁工坊场馆; 方式创新,建一条项目化学习之路;内容创新,配一份卯丁工坊大餐,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孩子们的学习变得灵动、有意思。

  ■专家点评

  余姚市东城小学“卯丁工坊”的项目化学习从学生需求出发,追随课改前沿步伐,通过有效实施与评价,丰富学生劳动体验,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美儿童之心,育工匠之魂。

  “卯丁工坊”将手工木作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内容相结合,力求将知识蕴含于情境化的任务中,将重心放在问题上,强调利用多种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从多学科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化的学习让教育手段从单一到多元,使孩子们的学习变得灵动起来,将探究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看似“玩”的过程中,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升,对学习的价值也有更深刻的理解。

  孩子们体验时的灿烂笑容,令人惊叹的奇思妙想都告诉我们,童年的经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相信,每一个参与“卯丁工坊”学习活动的孩子,都会享受到更多的雨露和阳光。

(责编: 辛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中原教育周刊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原教育周刊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